第五卷:家珍妙有经方义,细数粗谈大德心 第二十六章

    第五卷:家珍妙有经方义,细数粗谈大德心 第二十六章 (第2/3页)

种膏方节,往往人们都选在秋末冬初的任意一日;这是一种非常好气氛,因为普遍的人们都注重“保养”自我的身体。

    民间流传有“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这一点也突出了传统中医文化与大自然的相互结合,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自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更迭,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精气内藏,适时进补,更能吸收营养精华,以应对天气的寒冷,并有助于增强体质,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

    冬季气温过低,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需要摄入比其他季节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冬季人们的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多,而且能较好地吸收,这也是人们选择在冬季进补的原因。

    冬令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药补,传统的有丸、散、膏、丹、现代又有口服液、胶囊等。在这些剂型中,膏方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一种。

    山人前面讲“未病”的观点,亦也当识阴阳偏颇,进行调整,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冬季进补,来春精力更充沛,利于身体强健。

    二、四季调养

    现代人们在看传统中医师傅之后,取回的多数仍然还是汤药,极少有膏方的存在,只会等冬令时节到了以后才会考虑到进补膏方,也就造成了普遍的人们都认为“冬令进补”。

    其实,膏方的价值与意义她是传统中医文化的一种载体,欲进补的,采用个体化膏方进补,或补阳,或补气,或补阴,或补血,还有气血双补、阴阳兼顾的;祛病的,对症开膏方,针对寒邪、热邪、痰湿、瘀血之病邪属性,治法上有温散、清热、祛湿化痰、活血祛瘀之侧重,或祛痰湿,或疏气阻,或行血瘀,或消食滞,能应对效用各种症状的需求。

    《黄帝内经·素问》讲述中医“治病”与“未病”的真谛,“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可以说,膏方完全能实践中医“治病”与“未病”的真谛,调和全身阴阳气血。一句话,膏方不仅仅是进补,四季调养都可用膏方。

    李时珍说,《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古医大德的开示,正是膏方需要严格遵守的。否则,迷信补药,一味图补,想用膏方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三、适应对象

    亚健康调理,亚健康是指存在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第三状态,有食欲缺乏、疲乏、反应迟钝、头痛、易怒、心绪不宁等自觉不适,但仍可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一般检查难以发现器质性的病变。选用膏方进行调理,确有不错效果;当然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