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于谦

    2 于谦 (第2/3页)

 没错,一个宦官,把开国皇帝特立的三尺铁碑,就这么自说自话拿走且销毁了。

    皇帝却不闻不问一笑置之。

    这件事直接给朝臣们干沉默了。

    还说啥?还有什么说话的必要?

    难道你做臣子说的话能比太祖爷真言管用?

    没见太祖爷亲笔的铁碑都让人挖走了?那官员们再硬刚下去,被挖走的估计就是自家的祖坟了。

    思及这些年在京中所见王振诸事,齐汪不得不为于谦悬心,在好友出门前扯了袍袖与他低声耳语道:“廷益,你从前便得罪过王公公,此番陛下骤然宣召,只怕是他趁着陛下病中心绪不佳,告了你的刁状也未可知。”

    顿了顿,发自肺腑苦劝道:“你这性子总得得略软和些,莫吃眼前亏。”

    说着还从身上取了一枚晶莹剔透的玉佩要塞给于谦:“这世上恶人难缠,好容易你才调任回京,若他执意索财给他便是,这……唉,京中诸位大人们也都只得如此。”

    王振贪财,贪的天下皆知,明码标价,毫不遮掩。

    凡有官员回京述职,以及在京官员年节下,都要给王振送礼才行。

    而且是‘百金为恒,千金者始得醉饱出’。也就是说,官员给王振送礼,送百金都是基本操作,得送千金才能得王公公一点好脸色,混顿吃的。*

    甚至后来送礼朝臣都开始搞起了竞标,价高者先得拜见批事。

    然而于谦回京后,别说给王振送千金百金了,连山西老陈醋都没给王振带一瓶。

    哦,也不是什么都没表示。

    他做了首诗表示了下心意:“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1]

    不用说,王振看于谦定是新仇旧恨一万个不顺眼的。

    于谦谢过好友心意,但依旧将玉佩推了回去。

    齐汪目送于谦的背影,忧心忡忡转头去找他们的顶头上司,现任兵部尚书邝埜去了——凡事做最坏打算总没错的,先做好捞人准备吧!

    *

    乾清宫,王振听闻皇帝欲亲召于谦,也顿生不解兼不乐。

    他烦死于谦这个不肯给他面子的兵部侍郎。

    只是王振惯会讨好皇帝,自不会明着驳圣旨,惯用话术改变皇帝心意。

    王振一脸为难道:“自皇爷病了,郕王惦念尤甚,请见好几回了。皇爷若有了些精神,不见亲兄弟,倒先见个寻常兵部臣子,怕郕王心中不舒坦。”

    又补了一句:“且今日王爷就在宫中,正在太后娘娘处尽孝呢。”

    王振在御前说话,透着别样的亲近。

    毕竟朱祁镇还是稚童的时候,他就日夜随侍在侧。那时他称朱祁镇便不是太子,而是一声‘小爷’,待到朱祁镇九岁登基,这个称呼就变成了‘皇爷’。

    打小的陪伴,比之旁人,总是不同的。

    而面对皇帝时,王振的神态语调更是拿捏的恰到好处,一张方脸上满是关切、爱戴,似是能随时为眼前的皇帝掏心掏肺奉献所有似的。

    浑身上下恨不得用金粉刺上‘忠心耿耿’四个大字。

    然而王振说的再巧妙,落在姜离耳朵里,也只捕捉到了一个关键词:郕王。

    姜离正捧了一盏蜜饯金橙泡茶喝,闻言点头道:“那正好,将郕王一起宣进来。”

    郕王,正是在朱祁镇被瓦剌抓走后,继任大明帝位的景泰帝朱祁钰。

    姜离:好巧,不愧是史册上有名的君臣搭档,撞到一天来了。

    王振不期皇帝竟然要宣两人共同觐见,还欲再劝,就见皇上将手里的茶盏搁在案上,一双眼睛清凌凌望着他,竟带着些他从未见过的冷意。

    见皇帝有不快之色,王振立刻把其余话吞了下去,应声而去。

    **

    朱祁钰是在乾清宫外的宫道上遇到于谦的。

    “于侍郎不必多礼。”朱祁钰客客气气伸出手,扶住了给他见礼的朝臣。

    这是朱祁钰第二次面对面免于谦的礼。

    上一回还是今年的新岁。

    大明朝有定规: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四夷朝使在奉天殿向皇帝拜贺新岁,而大年初二,朝臣们还要在奉天门东廊,给亲王贺新岁。*

    除此外,作为开府出宫的亲王,朱祁钰跟朝臣们几乎无甚往来,安稳做他的亲王。

    不过,虽然之前只见过一次,朱祁钰还是清清楚楚记得这位于侍郎的——

    这世上有种人,哪怕只见一次也不会再忘记。

    朱祁钰与于谦两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