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各方反应

    7 各方反应 (第2/3页)

些只会奉承阿谀的人,哪里能做来事!”

    所以徐晞把兵部作成烂摊子后,王振也不得不让邝埜这种老成持重的官员来做兵部尚书。

    “今番恰逢陛下龙体不安,他正好借抄经躲了,还能借机向陛下卖乖卖忠。倒是让我和兴安顶上去做苦差。只怕待四境平定了,他就要再出来抢我们的功!”

    其实金英还是把王振想的太有自知之明了些。

    王振可没觉得一旦国有战事,他需要抽身退步来躲事儿。

    他是觉得‘瓦剌不足为惧’,还等着一旦战起,就蹿腾着皇帝亲征,他也好给自己弄点不世出的军功,青史留名。

    只是正常人想不到王振的脑回路,连他的老对头金英,也只觉得王振在临阵躲灾,然后阴险地等着摘他们的桃子。

    于是金英越想越生气,又俯身给岳飞的神像磕了几个头,口中喃喃念叨:“求武穆王一道雷劈死王振吧。”

    金英想着岳飞他老人家,当年也是深受奸臣所害在战事上遗恨终身的,此番要是在天有灵,应该愿意搅动神通帮他劈死王振吧。

    旁边也跪着的掌刑千户窦宁听了,不免认真分析道:“王振总跟在陛下跟前,帝王皆有龙气护体,只怕武穆王不会降雷,免得伤了天子。”

    金英:有道理!

    他又重新磕头,开始很实际甚至很科学很讲究逻辑的请求道:“岳爷爷,小的方才祈求的不作数,还请岳爷爷让王振刺血经流血流死,或者跪经跪的头晕目眩站起来不小心摔死吧!”

    从蒲团上爬起来的时候,金英还不忘认真嘱咐旁边的小宦官:“四季鲜果,东厂便是只有一份,也得先供武穆神像知道吗?要让咱家知道你们惫懒偷嘴,必要赏板子。”

    他还指望武穆王显灵呢!

    态度端正逻辑严谨搞完诅咒事业后,金英也没有把希望都寄托在岳爷爷显灵上,而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很快整了整衣袖吩咐道:“召集咱们的人,好生议一议,往后这几个月如何行事。”

    接下来他代掌印这段时日,若是有功,或许会被王振抢走,但他也决不能摆烂,毕竟若是有过,王振一定会把黑锅给他扣的严严实实,在陛下跟前狠狠参他。

    那他必是连东厂都保不住了!

    金英自觉是无路可退的,要不就被王振慢慢磨死,要不就这几月建些功劳,且得干掉些王振的爪牙,好好想想怎么护住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王振抢走!

    **

    乾清宫。

    跪在皇帝跟前的王振是有些忐忑,但并没有很害怕。

    他的有恃无恐,并不只来自于皇帝与他的情分。

    还有他的用处。

    皇帝总要用宦官的,否则悍臣满朝,如何能牢牢捏住皇权,将群臣玩弄于鼓掌之中。

    好多人觉得宦官是低贱的奴婢,但再低贱又如何,那也是皇上的奴婢!

    臣子再能干英明又如何,对皇帝来说也是外人,是掣肘。

    有他在,皇帝才能做到天子的随心所欲。否则依着那些臣子,今日谏这明日谏那,皇帝岂能痛快?

    因此,哪怕王振这个宦官擅政的糟糕例子在前,有明一代后头依旧有不少皇帝重用宦官,以家奴治天下。

    不是他们不长记性,总犯同一个错误,而是利益使然。

    宦官治天下不但可以制衡大臣,还会让皇帝很舒服。

    因此王振很坚信,无论从情分看还是从利益论,皇帝都不会把他弃置不顾的。

    *

    姜离看着跪在身前的宦官。

    王振当然是有很多‘优点’的:他在笼络皇帝,讨好皇帝等细节上,一骑绝尘的聪明能干。但在事关国家军政等大事的战略层面上,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一无是处。

    其实朱祁镇要不是皇帝,是一个寻常的土财主也无妨,他愿意把所有家产都给家中最偏爱的仆人管着,谁会闲着没事去骂他,作死作去呗。

    但他是皇帝。

    是天下之主。

    在高位而不能谋其政,便已经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这是他应得的,只可惜……却不只是他自己的灾殃,祸及的是无辜枉死的将士和黎民百姓。

    她不会现在杀王振的。

    一死有何可怕?就像史册上王振死在土木堡的乱军之中……真是好轻松啊。

    况且,她如果此时愤而杀了王振,皇帝的风评就会变成浪子回头,变成一个从前因年幼被奸宦蒙蔽,后来幡然醒悟治国齐家的明君。

    可她在史册中已经见到,朱祁镇,是没有回头的。

    他明明知道于谦有大功,却还是在复位后杀了于谦,并将于谦的“罪名”镂刻成板张榜公示天下。

    同时不忘抄没其家,将于氏阖家满门发配戍边。

    于谦被处死后,因家人都被流放,都无亲属能收敛尸骨,还是感念他为人忠义的同知陈逵,悄然将于谦遗骸收殓。

    经年,于谦才得以归葬故土杭州。

    朱祁镇后悔过吗?

    倒是遗憾过杀了于谦无人可用——当大明再起边患,朱祁镇忧心忡忡,询问群臣如何是好。

    恭顺侯吴谨在旁道:“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帝为默然。[2]

    史册永不能还原所有的真相,谁也不知道朱祁镇午夜梦回,有没有真的为冤杀忠臣愧疚过后悔过。

    然若论问迹不问心,终其一朝朱祁镇到底没有弥补过于谦,是直到他的儿子成化帝朱见深登基,才为于谦平反,放还于家被流放的族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