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洗牌
第379章 洗牌 (第2/3页)
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相比起两方相互制衡,刘荣还是更倾向于:三方互相制衡,彼此奈何不得,又绝不可能出现两家联合的状况。
丞相主政,御史大夫负责财务审核,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三方各司其职,又彼此制衡。
至于被踢出三公之列的太尉,按照刘荣的想法,其实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数百年前的春秋战国,列雄出于战事频繁的需求,发展出了太尉这一职权堪称变态的职务。
也恰恰是因为太尉这个职务权力太大,故终秦一朝,无论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秦廷都从不曾任命太尉。
到了汉室,太尉一职虽得以‘解禁’,但比起所发挥的效能,无疑是弊端更大一些。
没办法;
太尉,作为和丞相并列的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在军事层面的权力,几可谓无穷无尽!
凡是和军事沾上边的事,就没有太尉管不了的。
甚至即便是和军事不沾边的事,也能在太尉的曲线操作下,最终和军事搭上边,并被纳入太尉可以插手干涉的范畴当中。
自有汉以来,汉家历代太尉——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条侯周亚夫,无不是才华卓绝,却又对汉家的政权稳定,形成巨大威胁的人物。
就算是三人中最本分、最老实的灌婴,也曾让太宗孝文皇帝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就在于太尉权势之大、手中权柄之重——尤其是兵权之重,使得封建帝王根本无法和太尉掀桌子。
要想卸下太尉手中的兵权,封建帝王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便是调任。
而太尉,秩万石,和丞相各为国家军事、行政最高长官。
别说是升官了——哪怕是平调,也只能从太尉调任丞相。
事实上,汉家的历代天子,也都是这么做的。
——太宗孝文皇帝想卸周勃、灌婴二人手里的兵权,都是拜二人为相;
先帝想卸周亚夫的兵权,也同样是通过拜相,来让汉家的太尉再度闲置,从而间接收回了周亚夫手里的兵权。
直到去年,汉匈河套-马邑一战,汉家才终于出现了一位并不需要以丞相之位为酬,便能卸下其兵权的太尉:曲周侯郦寄。
但这并不是因为如今,汉太尉不再难处理,而仅仅只是因为曲周侯郦寄‘卖友求荣’的政治污点,使其无法担任丞相;
而太尉一职,又愈发成为汉家朝堂内外,一致认同的‘不可常设’之职。
再加上郦寄本人也很识趣,在战后第一时间便上书奏请告老,这件事才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
真要说起来,刘荣之所以会在战前,将郦寄任命为太尉,也恰恰是因为刘荣吃准了郦寄这个太尉,不会像曾经的周勃、灌婴,以及先帝年间的周亚夫那般,成为自己的麻烦。
事实上,华夏文明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太尉这个职务的存在,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需要时,汉天子有无数种方式、无数种手段,如车骑将军、外戚大将军等,来取代太尉的职能,同时又避免任命太尉,所必定会带来的政治动荡。
所以,刘荣不单是打算将太尉踢出三公之列,而是想要彻底将‘太尉’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给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至于将来,刘荣有大司马、大将军等方式,来满足对外战争需求。
相比起优势勉强够看,缺陷却几乎无穷无尽的太尉,无论刘荣以何种方式替代,都不大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再者,三公九卿这一套体系,本身就是为朝堂中央量身定做的行政体系。
既然是行政体系,那就不该和军事混为一谈。
——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就应该为纯粹的国家治理而存在;
至于军中的将军们,则应该以另外一条体系存在,如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上将军、都尉校尉之类。
三公层面,踢掉太尉,以御史中丞取缔,其实都还算‘微调’。
刘荣真正的重点,则放在了九卿层面。
——内史、少府、太仆、廷尉、郎中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