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西北民变·大明末路
第六百五十八章:西北民变·大明末路 (第2/3页)
一队服装不整的骑兵走在羊肠小路上。
为首的一人头戴一顶旧毡帽,铁甲外罩着一件半旧的羊皮长袍。
背上斜背着一张弓,腰里挂着一柄宝剑和一个朱漆描金的牛皮箭囊,里边插着十来支雕翎利箭。
这人扶了扶毡帽。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前方。
……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延安府米脂县双泉堡。】
【因其家居于怀远堡(今陕西横山县)之李继迁寨,故也称为怀远人。】
【曾祖父李世辅、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世代都是养马户。】
【父亲死后,李自成为同村富户艾万年去放羊以抵债。】
【后不堪受辱,应募为银川驿的驿卒,充当马夫,抽空挟弓矢习骑射,练得一身好武艺。】
【那时正是天启六年,他二十一岁。】
【崇祯二年,朝廷下令裁撤驿站。】
【这年年底银川驿被裁撤,李自成生活无着,又逢饥荒,便带领同伙造反。】
……
{李自成也算富户家道中落了。}
{《明季北略》《平寇志》《甲申传信录》说其“务农颇饶”“世农自饶”“家颇饶”。}
{联系到他八岁时与侄子同时进私塾读书,可见上述说法是可信的。}
{他的家境并不贫穷,他也不是文盲,读书“颇能记忆”。}
{造反大军的基本群众依然是饥民、难民,只不过骨干力量是叛卒、逃卒、驿卒、响马。}
{而这六种人转化为造反者,是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天灾人祸激化的结果。}
{明末田赋加派,一律按亩分摊,陕西比别地受害更甚。因为陕西土地贫瘠,民生穷困,加上连年灾荒,人民已是饥寒交迫,官府却仍敲骨吸髓,不顾人民死活。}
{崇祯二年行人司行人马懋才向朝廷报告陕北的饥荒:
如安塞城西有粪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
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
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除了连年灾荒,还有官府的催科。}
{崇祯虽然把救荒当作首务,但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也没有督促地方官全力救荒,致使事态日趋恶化,以至无法收拾。}
……
大隋。
杨坚看到人相食的惨剧,便知这“起义”不能善了了。
“如此说来……这些造反队伍的核心力量是大批哗变的士兵……”
独孤伽罗捻着手里的针线,低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