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明末:亡国之因集大成者

    第六百七十章:明末:亡国之因集大成者 (第3/3页)

几万亩免征税的土地,甚至几十万亩,更糟糕的是,底层民众承受的实际赋税,远高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标准。}

    {正税之外的隐形税赋“不知其数”。}

    {比如地方官去北京朝觐,接受考核,路费少则五六千金。每次中央考核地方官,全国就要加派数百万赋税。}

    {同样,中央派巡抚到各地查访,每次也要两三万两银子,于是全国又要加派百余万两银子。所有这些并不是由国库出,而是出自当地的老百姓。}

    {此外,地方在征税的时候还要加征一笔“耗羡”。}

    {就是说老百姓拿着碎银子去交税,官员要把碎银子按标准铸成银锭,再将其送到太仓的国库。}

    {但在铸造的时候会有损耗,因此征税的时候就要多收一点儿。而耗羡的额度是官员自己定的,所以耗羡后来额度很大,有时候甚至是正税的好几倍,这又成为老百姓一个沉重的负担。}

    {直到清朝,雍正才将耗羡革除。}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捏着眉间,一脸疲惫,

    冗官这个问题看来很难解决了。

    除非不用科举,但不用科举就要用世家、外戚……

    最后走的还是汉唐老路。

    赵煦叹了口气,又抬头看向天幕。

    “也罢,最起码大宋的问题还算少的。”

    “你大明可就惨了……”

    ……

    大明。

    好心办坏事。

    朱元璋深刻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含义。

    天幕和后世人说他给大明挖坑他本是不服气的。

    毕竟你们懂个屁?咱那是避开前朝与前前朝的各种祸国之机!

    但事实胜于雄辩……

    “……诏群臣,议事。”

    朱元璋掐算着时间,崇祯估计也没几个说头了。

    自己去几趟,回来正好能赶上朝会。

    ……

    {同时,明朝组织动员效率低下,各级政府的统计数据都是具文,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典型的像官方的土地数、户口数在两百多年间几乎一成不变。}

    {明初洪武年间曾统计过天下的户籍人口,将近六千万,到明末的时候是六千多万,只有小幅变化。}

    {这些数据出自黄册,而按规定,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

    {这些公文上的数据还真就是编造出来的。}

    {每过十年,明朝官员重新编造黄册时,不去核实,就在原来的户口册上给每个人加十岁,结果不断地加,就加到有人活到两百多岁。}

    {而在玄武湖的黄册库,明朝的黄册已经编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

    {……申遗吧……}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摇着手里的折扇,心中叹气。

    都一样罢了。

    不仅下级在糊弄上级,上级也知道下级在糊弄。

    而且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他们在糊弄,但并不相互揭穿,就这么一直相互糊弄。

    不这么做又能如何呢?

    皇权不下乡,你想治理就得用人。

    汗阿玛想法倒是挺好。

    但逼急了弄得天下反清复明又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