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战后封赏

    第114章 战后封赏 (第3/3页)

品。

    按照早就约定好了的规矩,这些东西先交九成给州府,剩下的还有皮甲八十套,钱八万,粮食两千三百石,各类布匹绢帛一百余匹。

    这可以算得上很大一笔巨资了,全部折算为钱的话,共计一百五十余万钱。

    正好分成五份,每份三十万钱。

    这样一来,每个士卒最少每人可到手三百钱,已经赶上了州牧的赏钱。

    这还没算其他奖励,负伤的那些士卒,可再领取五百钱养伤,这次竟然一个战死者都没有,倒是没人领这抚恤了,因此,剩下的钱都归入营库藏中。

    从伍长以上开始,到徐盛、潘璋,就连刘封自己,也都有一份军官赏。

    最后的,也就是最压轴的,便是功赏了。

    这次出战,一共选出了四十二名功勋者。

    其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卒就有一百六十人,其中绝大部分的伤者都在这一百六十人中。

    当时枪阵每排一百六十人,分五列,共计八百人。

    第一排直面敌人,压力最大,伤亡也最大,其中牛二愣、王贵两个人还立了三等功勋,他们成功的挽救了一个受伤的队友。

    当时他们身边有人重伤,整个人将要无力瘫倒。

    一旦他躺倒,那么很可能会被后排的士卒踩踏而加重伤势,甚至可能直接踩死。

    他身边的人正是牛二愣和王贵。

    这两人灵机一动,每个人用靠近那士卒的胳膊去挽住对方的胳膊,然后用胳膊夹住伤者,这样一来,既能继续握持长枪,也能借助胳膊的力量搀扶住伤者,从而救了伤者一命。

    这种表现很是亮眼,被刘封特地单独表彰为三等功勋。

    宣布完这一切之后,刘封询问士卒们是否觉得合理,如果有问题,那可以现场直接提出来。

    结果所有士卒都表示毫无问题,甚至还很感激刘封。

    在刘封来看已经被克扣了大半的奖励,却依然远超士卒们的预料,让他们感受到了惊喜。

    刘封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士卒都那么渴望屠城了,因为这是他们能够获得最大的奖赏,甚至是唯一的奖赏途径。

    整个一天,刘封都呆在营地中。

    他亲手将每一份奖励发到每一个士兵手里。

    在场的所有士卒,最少都能获得三百文钱,受伤的可以获得八百文,而立功的则可以再加五百文。

    对牛二愣、王贵这两位三等功勋者,刘封提前已经准备好了勋章。

    让他们两人走上土堆,在所有士卒好奇,羡慕的眼光中,刘封走到他们的身前,朝着下面的士兵们喊道:“我之所以特地嘉奖他们,是因为他们救助了同袍。我想让大家记住,在战场上,同袍就是你们的性命,没有同袍,你们根本活不下去!在不违反军令的情况下,珍惜同袍,救助同袍,就是救助自己。”

    刘封知道自己说的这些,眼前的士卒们不一定能听懂,但他还是想要讲,想要鼓励大家。

    因为刘封希望这些士卒们能够多一分生存下来的机会,也希望能够尽量的提升自己这支军队的组织度。

    在战争中,每一个士卒都是极其渺小的,他们举目四望,看见的只有自己的袍泽。

    所以,是否相信袍泽,对军队组织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越信任袍泽的军队,组织度越高。

    如历史上那支全球仅有的军队,这种超乎常理的信任,能让他们的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点,哪怕一个人都敢继续完成战斗任务。

    因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相信同袍会来支援自己,相信自己的战斗对同袍是巨大的帮助吗?

    刘封自然不敢奢求一支封建军队能够去模仿那支军队,但能够往那个方向上靠一点,也总归是一个进步,更能够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刘封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为王贵和牛二愣戴上了三等功勋章,然后竟然亲自给他们行了个军礼。

    这一幕,王贵和牛二愣本人自然是傻在了当场,台下的士卒们也都轰的一下子炸开了锅。

    刘封倒是没去安抚下面的士卒们,反而是用力的拍了拍王贵和牛二愣的肩膀。

    “做的好,再接再厉。”

    王贵和牛二愣拿到的是一块铜制小勋章,非常粗糙,根本没法和后世的勋章相比。

    可就是这么一个粗糙的铜牌,以及刘封的礼遇,依然让王贵和牛二愣兴奋的不能自己,更引来了其他士卒的羡慕,嫉妒甚至是眼红。

    士卒们对这种特殊的荣耀奖励很是新奇,既好奇又羡慕,心里也想要上一个。

    这也让牛二愣、王贵等人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情绪。

    这种情绪让人酥酥麻麻的,仿佛漂浮在云端一样,虚不受力,却又让人如痴如醉。

    总之,这感觉真舒坦!

    随后,每位功勋者都将获得五百文的奖励,而牛二愣,王贵两位获得三等功勋的,则额外加奖了每人一千文,即一贯钱的奖励。

    剩余的四万则归入营库藏中。

    这样一来,营库藏里已经有整整六十二万钱,刘封拿出来十二万钱,购置猪牛羊肉,以及美酒,犒劳全体将士。

    “公子万胜!”

    营地中响起了大声的赞美,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