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参观纸坊
第171章 参观纸坊 (第2/3页)
只有死路一条。
可如何发展农业,怎么发展农业?
还不得靠工业发展。
农具的生产是工业,农具的改良是工业,农具的增产还是工业,就连堆肥的本质是工业,未来增产神器化肥更是工业产品。
离开工业谈农业增产,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历史上所有的农业发展,都是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引领的。
从刀耕火种到石制工具,再到木制农具,再到金属工具,这才使得土地的某产量不断提升。
工业就是农业的后妈,虽然不是亲生的,可本质上农业就是工业奶大的。
没有大量的铁矿,没有足够的工匠,没有优秀的锻造技术,大汉五千万人每年要消耗多少铁制农具,你连足够的补充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发展农业。
现在阶段,因为刘封主要需求还是基础教育,不需要经常变幻教材,雕版印刷确实是要比的成本其实是更低廉的,堪称价廉物美。
不过活字印刷还是将来的主流,也是需要继续研发的。
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很快就被这里的制作工艺所吸引了。
他们不但发现了院子里巨大的漂白锅,还有着大量的抄纸版,以及放置在房屋中的熏笼。
诸葛亮眼睛一亮,指着熏笼问道:“公子,此物恐怕不但能够加快纸张的晾晒,且还能避开天时所限。可既然如此,为何不全部改成此法,还要继续外面的露天纸版晾晒呢?”
刘封笑答道:“熏笼成本较大,天气若是好时,可双管齐下,也可压低成本。”
“原来如此。”
诸葛亮连连点头,眼睛清澈明亮,透着浓浓的好奇和赞叹:“却是我想岔了,熏笼需要燃料,虽能遮蔽天时之限,然其中燃料所耗,确实靡费不少。”
刘封在前摆手,邀请道:“三位先生,请进里面,可一观成品。”
随即,三人跟着刘封走进了后进正堂,其中摆放着许多成品。
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分散开来,上前观看。
只见这些纸张整体洁白,虽略有泛黄,却并不影响整张纸张的总体色泽。
荀攸伸手轻轻触摸,只觉得这纸张虽然有砂砾感,却是前所未有的平整,几乎快赶上了绢帛。
东汉时期,虽然已经有纸张的出现,可最主要的依旧是竹简和帛书。
帛书价格昂贵,而且不易保存,因此绝大多数的典籍还是以竹简为主。
因此,学富五车听起来吓人,可实际上很可能这人看过的书不过才几十本而已。
秦汉时期,竹简已经规范化,一卷竹简共有二十五片竹叶,每片竹叶可记字二十五个,所以一卷竹简有字六百二十五个。
一车竹简约为三十卷,可记载文字一万九千不到。
学富五车,不过十万字而已。
帛书虽然轻便,却容易腐烂,很难保存,基本不会有什么重要书籍,记录是用绢帛记载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绢帛价格极其昂贵,即便是中枢政府也是使用不起的。
因此,从纸张出现之后,就被士族给予厚望。
如此质量轻便,易于保存,记载清晰,价格便宜(相对于绢帛)的载体,简直满足了士族们的一切美好幻想。
只是可惜的是,纸张的产量实在太少了,而且生产方法还被纸张工匠世家们把持在手里。
就以左伯纸为例,年产量竟然只有数千张,价格极其昂贵,甚至都快赶上绢帛了,反倒是成了奢侈品。
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继母张氏就很喜欢书法,特别喜欢左伯纸,因此诸葛瑾和诸葛亮对纸张还是挺了解的。
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这些纸张虽然比起左伯纸还逊色了一点,但大体上已经相差无几了。
“三位先生,可要试试这纸张?”
刘封走到案几前,上面铺着一张纸,同时旁边有着磨好的墨水,同时还放着几根羽毛笔。
荀攸几人的目光都被刘封的话给吸引了过来,只见这位徐州少主拿起了一根羽毛,然后在墨水中沾了几下后,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羽毛笔,随后在纸张上书写了起来。
三人好奇的围了过来,想要看看刘封用这奇怪的羽毛来书写什么。
只见刘封在纸张上书写出了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
荀攸三人异口同声的大赞了一句,就连一直沉默低调的诸葛瑾也不例外。
“不想公子年纪虽幼,竟有此雄心壮志。”
荀攸看着朝气蓬勃的刘封,忍不住赞叹道:“圣人云三立三不朽,今日公子此言,当有立言之功。”
诸葛亮也跟着点了点头,神情有些激动,开口道:“荀先生此言大善,却仍有不足。”
荀攸好奇的望向诸葛亮,后者指了指刘封手中的羽毛笔,以及案几上的白纸:“公达先生,莫非此二物还不算是立功之物耶?”
“善!大善!”
荀攸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