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筹钱炼铁

    第176章 筹钱炼铁 (第2/3页)

铁锭再多也来不及被打造成武器,盔甲和工具。

    其实这三个环节,最优的解答刘封都有。

    后面两个问题不大,一个就是推广灌钢法即可。

    东汉时候,已经发明了炒钢法、百炼法和水排,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完全具备进阶灌钢法的基础,而且刘封还记得明代的活塞式鼓风机的简单构造方法,可以请工匠进行复原,可大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效率。

    至于打造工匠,一方面会增加工匠的人数,另外一方面可以从原始流水线上下功夫。东汉末年主流的铁甲是扎甲,由许多甲片构成,其实是很适合尝试流水线制作法的。

    唯一最难的点,就在第一点,也就是增加铁矿石产量上。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刘封很是犹豫。

    要知道在古代,开矿最难的地方在于开。

    明知道地下有矿石,可你很难越过岩石层进行开采。

    东汉时代的人们,只能使用放火烧山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使得山石崩裂,进而开采矿石。

    人类钢铁产量大爆发,还是在1700年以后,从那开始,火药被引入了开矿行动中。

    刘封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黑火药这个大杀器给拿出来,思考再三,他觉得还是把这个留在后面。

    因为黑火药实在是毫无技术门槛,非常容易泄露。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多雇佣些流民来增加矿石产量。

    “我想在下邳建一座铁官营,建在此处,沛国、鲁国、彭城、广陵乃至于朐县的铁矿、煤炭都可走水路送到下邳,交通十分便利,而且下邳本身就有大量的铁矿,所处的位置也在徐州腹地,非常安全。”

    “目前想要建两座高炉,再建四座焦炉,用以炼焦炭。”

    刘备算过,朐县的铁矿资源不算丰富,就足够一座高炉满负荷运转了。

    而下邳的铁官营,最少要承担起下邳本地、鲁国以及彭城三地的铁矿石,还能接受沛国铁矿石的富裕量。下邳,彭城以及沛国,都以生产铁矿石而著名,产量远胜朐县。

    如此一来,就具有起两座高炉的基础了。

    至于最后是不是建几座高炉,刘封现在还没拿定主意。

    因为有了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的技术在手,解决了燃料和鼓风问题后,理论上是可以建设更高更大的高炉,这样炼铁的效率更高,也更节约材料。

    糜家在朐县的那座高炉可日产五百斤铁,后世发现的东汉最大的高炉位于宛城,日产生铁两千斤。

    因此,刘封打算做两手准备,如果工匠们觉得有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尤其还是水力驱动的这些技术辅助,能够建立更大更高的高炉,那就直接起更大更高的高炉。

    如果工匠们觉得没把握,那刘封打算就先建一座日产两千斤的高炉试试水,如果没有问题,那第二座再尝试提升产量。

    具体提升多少,到时候再听大匠师们的意见。

    “以目前的准备来看,第一期就需要筹钱三千万钱,一万石粮食。我欲寻子敬先生、子仲先生,陈太守聚资,”

    刘封手里大约有两千多万的活钱,这是托自己老爹的福,替他包圆了扩军的耗费,只是能筹集到钱,自然还是用筹集来的钱办事方便。

    鲁肃面露惊色,没想到刘封居然搞这么大,投资三千万钱,那至少得是日产生铁两千斤。而且这还是第一期,这未免搞的也太的了吧。

    鲁肃并非舍不得钱财,而是担心刘封步子太大摔了跤。

    沉吟了一下,鲁肃开口委婉劝道:“少主,高炉一事,不可操之过急,当缓缓图之。”

    “子敬先生,你之好心,封尽知之。”

    刘封正色答道:“不过先生可尽管放心,封此次行事,必以工匠大作之言为主,稳健行事。”

    听到这话,鲁肃脸色这才松缓了下来,但还是提醒道:“少主,以肃之见,可先起日产五百斤之高炉,若是不足,可多起几座,胜在稳妥。”

    鲁肃的态度很是保守,刘封也没法和对方解释在保证安全可靠有效的前提下,高炉肯定是越大越好,产出生铁的效率不但越高,还省材料。

    鲁肃也是好心,刘封自然不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先生所言,封一定谨记在心。”

    最后他还是安抚道:“先生难道还信不过我吗?”

    鲁肃笑着摇头,略一沉吟,就开口道:“既然如此,那我鲁家可出资八百万钱,粮三千石。”

    “大善!”

    刘封赞赏了一句之后,心中默算,很快就计算得出结果。

    “子敬先生,既如此,那股份算您一成半,你看可行?”

    刘封以技术入股,掌握百分之五十的股份,鲁肃的八百万钱,三千石粮食,差不多就是一成半股份。

    鲁肃笑着点了点头:“如此,甚为公平。”

    其实鲁肃哪里在乎这些股份,他只当是刘封前来化缘的。

    之前周瑜来借粮,他都能毫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