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孙策入长沙

    第427章 孙策入长沙 (第2/3页)

府做的好大事,我主如何能不动容。”

    桓阶面色郑重起来,解释道:“此事实是刘荆州日益跋扈,不纳忠言,上逆朝廷天子,下苛荆南士民。建安元年的荆南税赋就已经比董贼乱政前要多出三成了,结果建安二年的税赋又加了两成,荆南士民皆为荆北敲髓吸骨,重担之下,苦不堪言。”

    桓阶昔日就是孙坚的功曹,此时又是张羡的主簿,对于长沙郡政实在是了如指掌。因此他这番话十分可信,要非如此,仅仅是张羡和刘表交恶,无论如何也掀不起如此之大的叛乱。

    孙策微微点头,其实他心里知道的要比桓阶以为他知道的多。

    最少荆南叛乱的最根本原因并非是税赋问题,桓阶所说的经济矛盾其实是排在第二的,在它之上最大的矛盾其实是人事问题。

    刘表入荆州之后,得到蒯家、蔡家、庞家和黄家的全力支持,蒯、蔡、黄、庞得到回报乃是理所当然。

    可刘表随后却是引入了南阳士族来制衡蒯、蔡、黄、庞,这在刘表等人的眼里,自然是毫无问题的。

    南阳本就是天下第一郡,最鼎盛的时候是真正能做到一郡抵一州的存在。而且南阳不但经济繁荣,工坊昌盛,田地肥沃,文教也是极其兴盛。

    南阳名士是和汝南、颍川并驾齐驱的顶级名士圈子。

    更别说南阳还是东汉开国的龙祖之地了,南阳的公侯之家多不胜数,在宛县城里扔块石头都能砸到功勋之家的仆从,可见南阳之鼎盛。

    偏偏南阳本地又被军阀混战给打烂了,名士不得不南下寄居襄阳,被刘表请来制衡蒯、蔡、黄、庞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桓阶这等荆南士族不服气了啊。

    凭什么我们纳粮交税,权力全给了南阳那帮子人?

    南阳人对你刘表有什么贡献?

    连家都没了,居然还能在我们头上耀武扬威?

    南阳鼎盛的时候他们骑我们头上耀武扬威。

    南阳破败了之后他们还骑我们头上耀武扬威。

    那董卓不是白进洛阳了吗?

    荆南四郡的怨气不是一般的大,刘表本来就没啥根基,又一个劲的重用荆北人,别说蛋糕了,连根稻草都没分给荆南,这让荆南的士族豪强们如何能接受?

    尤其是长沙郡的士族豪强们,他们里面可是有很大的一批人,曾经追随孙坚北上征讨董卓的。

    这群人可是亲眼看见孙坚跟杀鸡一样的宰了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的。又是真刀真枪的跟着孙坚浴血奋战,光复洛阳的。

    你刘表再能耐,还能比董卓更强?

    刘表当初也试探过荆南,想把蔡瑁的妹妹嫁给桓阶,跟桓阶当连襟。

    可桓阶哪里看的上刘表,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就算答应了刘表的示好,自己在荆北依旧是个喽啰。

    蒯越、蔡瑁、庞德公、刘磐、韩嵩、刘阖、邓先这一大堆的大神,自己一个长沙人,怎么可能不被他们抱团排挤?

    因此,这波荆南反叛,与其说是张羡因为一己私怨而和刘表翻脸,不如说是荆南本地的士族豪强们共推张羡为盟主,借着曹操给的朝廷名分,和荆北的士族豪强集团撕破脸了。

    说白了,就是湖南嫩要恁湖北嫩了。

    刘表和张羡都只是代理人罢了。

    只是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刘表这个荆北代理人不是荆州人,而张羡这个荆南代表人,却是个正宗的南阳人。

    桓阶他们想的其实也没错,我们年年交这么多的钱粮,却换不来应有的政治待遇,要是无路可走那也就罢了,现在朝廷直接给我们机会,我们干嘛还受你刘表和荆北的气?

    把这些钱粮用来养兵,不但能自保,将来还能在朝廷那卖个好价钱。

    是的,现阶段荆南士族豪强们最在意的甲方还是朝廷。

    除了少数如桓阶、潘濬这类精明而目光长远的外,大部分人都还是认大汉朝廷这块牌子的。

    对于桓阶的诉苦,孙策仅仅只是点了点头,随即就话锋一转道:“世兄乡梓为刘景升暴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