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县衙的收入

    第十六章 县衙的收入 (第2/3页)

 如今县衙的税赋收取都要依靠各地的士绅,那些士绅就如同是朝廷的“税务代理人”一般,基本上是掌控了县一级以下的政权。

    明代的县衙想要收税、缉拿盗贼、发布政令等等,都需要各地士绅的配合、协助,光凭县衙本身是无法运转整个县的。

    这就是此时大明政治制度的弊端,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县官不下乡,原本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这套制度的时候,本意是想最大程度的避免官府对百姓的骚扰,让地方上可以自行治理,朝廷只掌控大政方针。

    在朱元璋希望用这种方式减少官员盘剥百姓的机会,百姓自得、官员自在,双方各司其职、各行其道,让乡绅充当二者之间的缓冲,可以说当年朱元璋的本意是很好的。

    可是时过境迁,这套制度却造成大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度削弱,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地方的士绅势力架空。而百姓受到的盘剥却一点没少,反而因为官绅勾结越发的严重。

    李唐甚至认为,大明朝的败亡,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执政的粗忽,用后世的话讲,就是政权对地方的动员力、掌控力严重不足,所以大明朝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根本无法调动地方上的庞大人力、财力、物力,无法完全发挥自身实力。

    而且各个士绅家族也是盘根错节,到了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让大明朝已经没有改变现状的可能,至少在不打破现有平衡的前提下,是没有这个可能了。

    这就让李唐的一些计划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自己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还不能直接与士绅势力发生冲突,只能在“规则之内”尽可能的周旋。

    所以在选择赚钱手段的时候,李唐也有些发愁,自己知道的赚钱手段有很多,但是目前这个阶段,似乎又没有多少选择。

    “以前上网的时候,各种论坛都有人在大言不惭,说什么穿越之后随随便便都能赚到金山银山,只要不是白痴都可以富可敌国什么的,甚至叫嚣说银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真到了自己身上,赚钱怎么就怎么难呢?”

    此时的李唐在纸上依次写下了:玻璃、水泥、海盐、肥皂、炼铁、酿酒等字眼,想了想,便又将海盐和炼铁两个划掉。

    “现在实力太小,贸然弄私盐无异于找死。炼铁的话也很难办,没有现成的铁矿,也没有专门的人才。而且就算是炼铁成功了,想要变现也很难,恐怕整个琼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