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授官

    第172章,授官 (第3/3页)

   当今米价,五钱银子一石,月俸十四石,也就是七两银子的俸禄,对寻常人来说绝对不少了。

    “原来是这样。不过没想到,这还有太祖的锅,一句‘恩荫寄禄无常员’,将锦衣卫变成了后世寄养闲人的地方,成了冗员一大弊症。”

    “不错,兵部尚书马大人曾针对此点上书,大意是说:太祖设置锦衣卫,恩荫勋爵,是留给有军功之人,非是在战场有所斩获者不轻授,现在许多人,不过是勋贵子弟,乃至会画画,文章写得好,这些人有年俸、月廪就够了,却授予如此勋职,更有甚者,甚至允许他们世袭。如此下去,今后真正在战场立功者,陛下该怎么赏赐呢?”

    “此言有理,不过,陛下恐怕是没有采纳?”

    “是啊!”

    董祖诰叹息:“马大人的话的确相当有理,如勋贵子弟、宫中画师,如何能与战场上保家卫国之人相比?可惜事随世移,不同往昔,陛下并未采纳。其实,陛下也有苦衷,若这个漏洞补上,那些闲散人员哪里安置呢?”

    “方兄不用考虑这些,也不必不好意思,那些勋贵子弟、宫中画师,还有一些无法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却有关系的文人,都通过这条途径,得了锦衣卫官职……他们都可以,方兄乃是陛下御笔亲封,自然没有不行的道理。”

    “另外,”

    他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神情有些古怪,看向方临道:“陛下私下和我说过,看了方兄的书,其他通俗实在看不下去,还请方兄务必快些写,但也不可过于急躁,影响质量。若《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的稿子写出,或者有其他书稿,乃至一些稍有忌讳的书……都可走官方渠道递上去,让陛下先一睹为快。”

    这也是洪泰帝给方临封官的另一个缘由。

    方临听了,颇感哭笑不得:‘洪泰帝可真有意思,为了催更,直接给我封了一个官,这不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顿饺子’么?不过,如此大手笔的打赏,也实在阔绰,嗯,给榜一大哥点赞。’

    ‘对了,有了洪泰帝这话,《西游记》似乎也可以写出来了?我本来还想着稍稍改动,现在看来,似乎都不必了?’

    封建时代,某种程度上说,皇帝其实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只要皇帝认可了,你说这书犯忌讳,你他娘谁啊?

    “方兄,以我之见,陛下所授的锦衣卫镇抚,更大价值,其实在于我方才所说的……”董祖诰点到即止。

    方临是聪明人,却已然听明白了:‘董兄所说不错,这个锦衣卫镇抚,更有价值的,其实是能将稿子递到洪泰帝面前的这个特权!’

    试想一下,能递稿子,真要到了危急时刻,就不能递别的吗?是,这或许会降低洪泰帝印象,但真正到了危机时刻,哪还管那么多?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上达天听’的特权,犹如核武器,足以令人忌惮,尤其是在山高皇帝远的淮安府城!

    董祖诰也只是提醒,见方临会意,就没再深说,岔开这茬。随后,两人喝着酒,说起这些时日各自经历,此次春闱京城见闻,这些时日府城发生之事。

    再之后,两人开诚布公,进行了一场更深入的秘密谈话,诉说志向,达成一致,一个在官场为官提供政治庇护,一个在民间经商提供资源支持,其他银钱等等反而是小节了。

    至于筹备海外退路,方临暂时没说,一则董祖诰刚中状元,正是对朝廷归属感最强之时,不必泼凉水;二则,如今大夏外忧内患,但外表看去还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后的大范围天灾连年不断,更是没有证据,不好说。

    ‘如今万事俱备,有了董兄支持,制约我发展的背景因素已不复存在,我可以继续向上发展,向大资本家迈进,准备后路。’

    ‘当鞑子之祸愈演愈烈;当董兄在官场碰壁,感受到大厦将倾,无力回天;当更猛烈持久、超大范围的天灾到来……那时,说不得退路已成,木已成舟。’方临心中暗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