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初心教育与商农辞相

    第435章,初心教育与商农辞相 (第3/3页)



    周章道:“现在天下变化太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你们在地方也要经常学习,不然的话就会跟不上时,做的事情就会与天子的想法背道而驰。”

    王陵问道:“丞相这是什么学问?某想要带一本回去日夜学习。”

    张良道:“这是某新写的书叫《政治经济学》这些年某研究新的学问,越来越发现朝政和经济是不能分离的,所以才有了这本书,不过此书还没有成型。”

    王陵道:“现在就足够我等受益匪浅,等书成之后我等必定购买。”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道:“现在这点就够我等学习了,书成之后还请张丞相告诉我等。”

    就这样大汉的太守们在政务学院开始学习,直到七天之后,才离开长安城带着张良的《政治经济学》初稿回到各郡。

    与此同时,诸侯大会也结束,大汉的各方诸侯开始四散离开。

    当然这些诸侯在离开之前,也在卖力的宣传自己的诸侯国,想要吸引一批长安城高质量的人才去他们的诸侯国。

    这其中季布对人才的需求最大,在西域并不缺少人口,也不缺少土地,但却非常缺乏能信任的人才,但西域距离大汉本土实在是太远了,光一条3000多里的河西走廊,就断绝了大部分想要去西域发财人的想法。

    所以每年西域的诸侯来长安,都会大力吸纳人才,哪怕是普通的农户也不放过,毕竟在西域即便是种田都属于一种技术。

    长安城郊外,季布大军的队伍拉的老长,在所有诸侯当中,就季布部队伍最庞大的,毕竟现在季布他们来一次长安城非常困难,他们来长安城进行面见天子,同时也是一支庞大的商队。

    季布这次就运输了上千车西域的特产,在诸侯大会的这一个月时间,这些西域特产已经全部变卖,而后进一步再购买了长安城的丝绸白糖茶叶等珍贵的货物,每年这样一趟商贸之旅,能给季布带来上亿钱的收入。

    而在这支庞大队伍的最后,几个年轻人坐在马车上,神色复杂的,看着越来越远的长安城。

    万裕忐忑不安道:“我等就这样不告而别,家里人只怕会担心。”

    陈诚苦着脸道:“以我父亲的脾气,肯定会拿布带抽死我。”

    贾盛为两人打气道:“大丈夫当有建功立业之志,我等岂能拘于这小小的长安城当中。广大的西域才是我们大有作为的地方。”

    贾盛自从和他父亲吵一架之后,他发誓不出人头地绝不回家,他先跑到自己同学陈诚的家里。

    贾盛离家的出走的时间正好又是诸侯大会之时,各路诸侯的齐聚长安城,他们大开府门,大肆招揽各方面的人才。

    贾盛就带领自己两个同学陈诚和万裕,来到季布的府邸,三人都有中学文凭,在西域都算是优质人才,当即就被季布的手下聘用,所以他们才来到队伍当中。

    万裕道:“西域好远,我们真可以建功立业?”

    贾盛道:“当然可以,在长安城我们只是中学生,只能做账房,但西域我们却是人才,老话说的好富贵险中求,在长安城我的是肯定不能出头的。”

    就这样经过一番对话,三人坚定了信心,就这样看着长安城消失在他们的视线当中。

    霸上钢铁厂。

    张元看着尘土飞扬的钢铁厂担忧道:“您真要在这里做学徒?”

    军臣坚定道:“汉帝好不容易允许我在这里学习,这是我匈奴国学到高炉的唯一机会,我是不会放弃的,参军你就和我父亲讲,我一定会学会高炉技术,让匈奴国也可以建设高炉。”

    张元无奈只能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纸币交给军臣道:“这是大汉腹地,您小心为上,照顾好自己,不要理会汉人的事情。”

    军臣点头道:“我知道。”

    而后军臣走进霸上钢铁厂的大门道:“某是新来的学徒。”

    这个时候一个浑身是灰的中年工匠道:“某叫赵羽,以后我就是你的师傅了,钢铁厂非常危险,这些年被铁水烫死的工匠数以百计,所以某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要是不听话,缺胳膊少腿了,或者直接被烫死了,某可不负责。”

    军臣马上行礼道:“见过赵师傅。”

    长安城,燕宫

    商农找到徐凡道:“陛下,某想要辞去丞相之位。”

    徐凡吃惊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丞相之位做的不顺心?”

    商农道:“以前做大司农的时候,臣还能接触到田地,但自从做了这个丞相之后,臣的事务就极其繁忙,臣已经有三个月没有下过田地了。”

    “此次秦泊做的事情给臣极大震撼,这些年只有墨家才是真正在维护工匠的利益,要是朝廷的均富贵政策完成,大汉的工匠真可以增加一倍的收入,秦泊之功可谓称圣,现在回想一下,某这几年究竟干了什?”

    徐凡道:“你这些年也是为大汉的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大秦时期天下的粮食亩产只有一石多,但这些年在你和农家的努力下,天下的亩产已经超过了2石,这也是惊世之功。”

    商农却摇头道:“这只是让朝廷增加税赋,让市民吃上低价粮,但大汉的农户收入有增加吗?根本没,就像秦泊说的,我大汉的农户这十年根本没有增加收入。他们十年前能吃饱饭,十年后依旧只能吃饱饭。”

    这下连徐凡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粮食产能大增,却导致了谷贱伤农的事情,大汉朝廷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情况,像推广家禽牲畜养殖业,还大量建设酒厂,把高度酒卖给西域,大漠,辽东等地,还大力推广医用酒精。

    但怎么说呢,大汉的产业兴盛,带来了天量的财富,这些年大汉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去往诸侯国,就是大汉朝廷,各个作坊,愿意留在农村的寥寥无几。工商产业大量从农村吸纳人才,自然就没有多少人才在农村发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