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改革之艰难与东山再起的胡亥

    第440章,改革之艰难与东山再起的胡亥 (第2/3页)

的百姓而言,损失会更大。”

    “臣以为地方上出现商农看到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我大汉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兴盛,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人口,要是农户转移到城里,成为工匠,就没有那么辛苦,同时产业兴盛,朝廷的税金自然高,有了钱,我大汉朝廷自然可以做到乡乡通驰道,村村通道路。所以臣以为朝廷现在主要精力应该是发展产业,吸纳到足够多的农村人口,这样才能解决乡村贫困的问题。”

    萧何三人显然对大汉徭役的改革心存忧虑,大汉每年工程建量只在暴秦之上,每年被大汉朝廷征召的民夫少的时候有几十万,多的时候高达百万,但天下人却从来没说过大汉朝廷滥用民力

    因为大汉有免徭役政策阻挡,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上的汉吏,都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来雇佣民夫,天下的百姓在这些工程当中都能获得好处,自然就没有怨气。而朝廷因为财政的限制,也不能像暴秦时期那样肆无忌惮的征发徭役,只能量财为出,每年重点建设几个项目。

    但要是解开了这层限制,地方上的汉吏为了政绩会征发多少徭役他们不敢想象,甚至陛下为了政绩,会弄出多少工程他们也不敢想象,免徭役不但限制了地方汉吏,也限制大汉天子的雄心壮志。

    在经历了一场秦末崩盘的萧何等看来,发展慢一点,也好过天下崩溃的局面。

    徐凡倒是没有萧何他们想的这么深,他只认为大汉的组织力差,难以学习后世的政策,产业的发展也不如后世那么强大,大汉朝廷的税金也不如后世。

    徐凡想了想道:“朝廷要推动整个大汉全面建设小康之治,地方发展的平衡也是朝廷的责任,说句自大的话,在关中大部分百姓应该是实现了小康的,朕本以为其他地方的百姓即便是有差距,但也不应该是很大。”

    “但显然现实情况和朕想的完全不同,上郡百姓的生活比关中差了一个层次,这是朝廷的失职,我等有责任提高上郡百姓的生活质量。”

    “朕有个想法,就是减免上郡百姓的田赋,让他们用这笔钱建设自己的家乡,或者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萧何马上道:“陛下万万不可,田赋占据我大汉朝廷税金的三成以上,是我大汉当之无愧的第一税赋,更重要的是粮食可是我大汉稳定的根基,朝廷一下少了这块税赋必然崩盘。”

    徐凡自然是有自知之明,后世减免农业税,那是建立在农业税只占税金收入的5%的情况下,大汉朝廷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减免天下农户的税赋做不到,不代表减免山区贫穷郡县的税赋做不到。

    所以徐凡道:“朕不是想减免天下的田赋,而是只减免上郡这样贫瘠地区的田赋,这些贫困郡县收税的成本高,与其发挥着大量的精力,收着三瓜两枣,不如减免这部分田赋,百姓花这些钱,朝廷也在税金上收回来。”

    收税也是要讲成本的,和交通便利处于平原的中原相比,上郡就千沟万壑,直线距离可能只有一两里,但上山下乡就要走半天。

    这就给收税带来了极大的成本,按照大汉的田赋,一亩地收三斗粮,一户农户大概收三十石粮食左右,这三十石的粮食要经过乡,县,郡,人挑马拉,多趟转手,这些过程当中就要付出。劳力的消耗成本,汉吏的行政成本,仓储的消耗成本等等,所以在山区收一石粮食的成本比在平原高上好几倍。

    与其费心费力消耗几倍的精力来收这点粮食,不如干脆就放弃这点粮食,就当是助农了。

    萧何三人听完了徐凡的解释,想了半天萧何还是摇头道:“陛下朝廷不缺这一点田赋,但地方汉吏却非常缺少,就以上郡为例,朝廷不收这笔田赋,上郡很多乡县的财政都有可能崩溃,甚至上郡也会受到影响。

    朝廷必须安排汉吏来管理地方,只是富裕的乡县汉吏更多,贫瘠的乡县汉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