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第233章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第3/3页)

这最后一幕里,陈道名、张广北等人扮演的秦国将士,边走,边异口同声地唱: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紧接着,画外音响起了一阵阵女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在音乐声中,吕茽、朱菻等、宋旦旦等秦国女性角色纷纷重返舞台,齐声高歌。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听到“百年国恨”,李尧堂等人立刻想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

    而后,男女合唱,声音滔天,响彻大厅: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听着慷慨激昂的歌声,李尧堂猛地一惊:

    “这段在《大秦之裂变》可没有,这个曲子是谁写的!”

    “除了小方,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词来。”

    万佳宝笑道:“巴兄,你觉得怎么样?”

    “磅礴气势!气势磅礴!”

    李尧堂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势,拍手叫绝,情绪激动地起来。

    “这是他出的主意,为此特意写了首词,然后让一位叫‘赵纪平’的同志作的曲。”

    万佳宝露出满意的笑容:“歌名叫《赳赳老秦》,我觉得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呐!”

    李尧堂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将会是小方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是啊,年轻就是好啊,有朝气,有创造力。”万佳宝说,“每次坐在镜子前,我都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狂来欲碎玻璃镜’的冲动,但就是冲动不起来,唉,老啦,老啦。”

    “不老,一点儿也不老。”

    李尧堂安慰道:“托尔斯泰在那年纪,写出了《复活》,你在这年纪,写出了《商鞅》,以后的日子还长着,还能再多写几部。”

    “那就要看还有没有好的蓝本。”

    万佳宝严肃道,“可以说,没有昨日的《大秦之裂变》,就没有今日的《商鞅》。”

    歌声渐渐到了尾声,陈道名、张广北等秦国士兵迎面朝着底下的观众,大喊着:

    “风!风!”

    “东风!东风!”

    “风!风!”

    “东风!东风!”

    腾腾杀气,席卷而来。

    尤其是“东风”二字,让台下所有人为之一振,忍不住联想到“东风压倒西风”。

    李小琳大为震撼,迫不及待道:“岩子,这‘风’、‘东风’,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创作出来的。”

    方言道:“古代打仗时一定要喊出一些声音,就像击鼓和鸣金,特别是在旷野中,一定是用人声传递,即使是冲锋的战士也要喊,于是我跟先生商量,最后确认为‘风’、‘东风’。”

    万芳补充了一句:“我爸爸当时的评价是,‘大风起兮,物无不朽’。”

    “好啊!”

    李小琳能感受到秦军的所向披靡,在场的观众同样能感受秦军的威武雄壮。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话剧终于在这样的吼声中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是一阵高潮后的空虚。

    一个个仿佛进入了贤者时间,不禁浮想联翩,秦军如果是我们,那么这个“东出”……

    “巴适得很!”

    老人眼神闪烁,情绪高昂,鼓起了掌。

    “啪。”

    “啪啪啪。”

    渐渐地,观众自发地鼓掌,甚至有人边鼓掌边站起身,表达对这部话剧的喜爱和推崇。

    剧场内站起身的观众越来越多,掌声也越来越热烈,到最高潮时如山呼海啸一般。

    直到演员们谢幕结束,舞台上的大幕缓缓拉上,台上观众们的掌声仍在继续。

    掌声响起的时间长达十几分钟,观众们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商鞅》的热爱。

    “万兄,恭喜你又多了一部经典之作!”

    李尧堂也站着,拍着手。

    “以前总想写一点确有点水平的东西,拿出来,却一直写不出来。”

    “72岁了,我终于又写出了个大东西啦!”

    万佳宝望着台上已经拉上的幕布,眼神中闪着希冀的光芒,嘴里念着:

    “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