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青春伤痛文学

    第429章 青春伤痛文学 (第2/3页)

是你让人拿给我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朱伟也把目光投了过去,“是啊,方老师,您刚才不是说,比起把《你别无选择》称作是‘垮掉的一代’的作品,还有一种更贴切的词汇,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呢?”

    此话一出,顿时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方言环顾四周:“我管这种叫青春伤痛文学。”

    听到这话,在场里就有人误以为青春伤痛文学是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的结合体。

    “不不不,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谓的青春伤痛文学,聚焦的是青少年在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挫折、挣扎和心灵创伤,比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家庭矛盾,甚至还有自我认同。”

    方言耐心地做了一番解释。

    其实,青春伤痛文学并非只有华夏一家独有,像美国就有《麦田里的守望者》,像日本就有《挪威的森林》,哪怕是东野圭吾早期的《魔球》、《放学后》,也可以归为青春校园伤痛题材。

    当然,《情书》这种唯美纯爱,同样算作恋爱题材的青春伤痛文学。

    而在国内,这种青春伤痛文学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比如《我的父亲母亲》,就是青少年跟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矛盾和冲突。

    比如《三重门》,就是青少年在友谊和爱情中的信任、背叛、离别和重逢。

    因为青春伤痛文学的重点是“伤痛”,只有让读者对青春期主角们悲催痛苦命运共情,才能畅销,但就像观众看多了恐怖片,对恐怖片的阈值就会提高一样,对青春伤痛文学的阈值也会提高。

    所以,起初青春伤痛文学还算正常,但后来越来越歪,往往是怎么虐,怎么来。

    堕胎、车祸、三角恋、失忆、误会、异地恋等等三观炸裂的剧情,基本上是为了疼痛而疼痛。

    于是乎,青春伤痛文学就扭曲成了青春自虐文学,像郭敬名、安妮宝贝、饶雪曼……

    “方老师这个‘青春伤痛文学’提法,真的是别出心裁!”

    朱伟、王扶等人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句。

    “我们以往的青春文学创作,总是聚焦在老三届的知青文学、伤痕文学上。”

    王朦举一反三道:“却疏忽了新三届,以及80年代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和青春问题。”

    陈晓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