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第246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第2/3页)
练新军的时期,他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能一步步走到如今大权在握的地步。
在主播说他袁世凯是清朝灭亡的关键性人物时,他不禁愕然,显然还没有想到自己后面能走到这一步。
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二心,依旧忠于慈禧太后,忠于大清王朝,更没有想过推翻清政府什么的。
他猜测很有可能是后面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让他权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至于此时此刻,慈禧太后肯定不会放过他的,说不定这会已经派人捉拿他了。
但他丝毫不惧,既然到了如今地步,那他就反了吧!
原本他从没有想过造反的,但现在却是不得不反,彻底和清政府划清界线。
太后手中的兵力已经全部折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而他手上握着北洋新军这张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惧怕太后的报复。
现如今,他要考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走。
“然而,受到戊戌变法和己亥建储事件的影响,新军建设在1898到1900年期间陷入停滞状态。”
“当然,清政府高层间的内斗并没有影响袁世凯扩军的步伐。”
“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在主政山东期间,袁世凯把山东的20营旧式练军约14000人改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
“武卫右军先锋队成立之初,袁世凯对这支部队的影响力不大。”
“但随着不断掺沙子,先锋队渐渐变成了袁世凯的嫡系。”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大战期间,承担拱卫京师任务的武卫军、甘军、毅军和武卫中军均损失惨重,唯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保存了实力。”
“因而到了战后,清廷手上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
“当编练新军的计划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时,袁世凯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1901年,袁世凯接替死去的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
“上任伊始,袁世凯拟定了新军的番号和营制,并获得朝廷批准。”
李鸿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吗?想来应该是病逝的吧!
算算时间,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只有几个月而已。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讯,他心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再清楚不过,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这才能平淡的面对。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难之秋,他还有太多的放不下。
就比如袁世凯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让原先历史上清王朝灭亡的时间提前到来。
李鸿章:太后,依老臣之见,最好是下道懿旨安抚袁世凯,千万不能把袁世凯逼反了。
他这也是无奈之举,对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这件事只能冷处理。
毕竟现在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唯有安抚袁世凯才是上上之策。
逼反袁世凯的后果,清政府难以承受。
慈禧此刻也冷静下来了,知道李鸿章说的没错,现在朝廷的实力不足以和袁世凯翻脸。
想到此处,她当即让人给袁世凯发送电报进行安。
“根据章程,新建陆军兵力增加,更名为常备军左镇,后又更名为常备军第一镇,常备军第一镇的首任统制为王英楷。”
“王英楷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陆军。”
“由于兵力增加,新建陆军原有的五级指挥体系随之增加至七级。”
“即14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队,四队为一营,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旅,两旅为一镇,一镇下辖步兵两旅。”
“另有直属炮队一标,马队一标,一个锱重营、一个工程营。”
“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人。”
“常备军左镇编练期间,清政府从京营八旗中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训练,袁世凯以此创练京旗常备军。”
“1903年10月,日本和沙俄在东北发生严重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确保京师安全,清政府在京师设练兵处,统筹新军编练。”
“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打算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京师练兵处的总理是庆亲王,袁世凯为会办,也就是部门二把手。”
“不过庆亲王不懂练兵,也懒得管事,因此北洋的实际练兵大权仍然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
袁世凯:我的崛起之路如今听起来,依旧让人振奋。
听到主播讲述他当初编练新军的崛起之路,他的脸上露出无比欣慰的笑容。
他如今能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军营的那段时光功不可没。
要不是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哪里能牢牢的掌握北洋新军。
就在他感慨自己的崛起之路时,手下给他带来了太后的懿旨。
看完太后发来的电报,他微微一笑的同时,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电报的内容说的是朝廷不会追究还没有发生的事,让他不要多想,好好效忠朝廷。
对于这个结果,他也是乐见其成。
虽说凭借手中的北洋新军,他即便和朝廷闹翻也不会惧怕。
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愿意和朝廷翻脸。
既然朝廷愿意息事宁人,当做没有发生这事,他自然也很乐意。
思考一番后,他也让人给朝廷回了电报,表示依旧会效忠朝廷。
“这个时候,朝廷的政策是允许从原有的旧军,也就是防军、练军、绿营中挑选精兵编入新军。”
“于是袁世凯便对保阳马队各营,元字马步等营、淮军、肃毅亲军等部进行裁改归并,编成一协、二标、六营,开赴马场训练。”
“待训练结业后,这支新军被冠以常备军右镇之名,后更名为常备军第二镇,常备军第二镇的首任统制是吴长纯。”
“吴长纯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族弟,早在淮军时期就与袁世凯结识。”
“常备军第二镇还在编练期间,日俄战争爆发。”
“为了确保京师安全,常备军第一镇和第二镇主力开赴山海关。”
“但两支主力北调后,后方又出现空虚。”
“为了填补兵力真空,袁世凯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迅速编练出常备军第三镇。”
“该镇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绰号北洋之虎。”
“之后,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先锋队和常备军第二镇中各抽掉一部分兵力。”
“又从青州、德州、沧州、密云等地抽调驻防八旗军,合编为常备军第五镇,常备军第五镇的首任统制是张怀芝。”
“张怀芝与王英楷一样,1895年加入新建陆军,也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
“在编练常备军第五镇的同时,袁世凯如法炮制,从常备军第一、第三镇抽调兵力,又从江南调来南洋自强军,合编为常备军第四镇。”
“常备军第四镇的首任统制是王士珍,号称北洋之龙。”
嬴政:也难怪袁世凯能够权倾朝野,逼迫清帝退位,编练新军的时候就疯狂安插自己的人。
他已经见识到了清政府的愚蠢,但没想到愚蠢到连练兵权都全权交给袁世凯了。
自古以来,兵权都是重中之重,必须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里。
把所有的新兵交给袁世凯编练,让袁世凯随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也只有愚蠢无知的清政府才能做得出来。
这完全就是摆明给袁世凯拥兵自重的机会,最后尾大不掉推翻清政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仔细想想清政府派了皇亲国戚压制袁世凯,只是那个清朝王爷自己无能完全不管事,这才给了袁世凯掌控兵权的机会。
这么一看的话,连皇室宗亲都这么无能,清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北洋常备军一、二、三、四、五镇陆续组建,袁世凯的地位扶摇直上。”
“由此,慈禧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