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
第248章 大清帝国的轰然倒塌 (第2/3页)
才给了袁世凯机会。
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满清太过腐朽,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
刘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派不派遣袁世凯发兵镇压起义,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
全国发动起义,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
一个将皇权发展到巅峰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多多少少让他内心很受触动,心中难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慨。
“10月27日,袁世凯端起架子走马上任,换掉了徒劳无功的印昌。”
“并在当天任命冯国章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将前线事宜交由冯国章全权负责。”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军开始向汉口发动猛攻。”
“革命军与北洋军反复争夺阵地,终因后援不济,革命军被迫后撤。”
“29日,北洋军用重炮轰击革命军的炮兵阵地。”
“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加之火炮口径也有差距。”
“一场炮战下来,革命军又是损失惨重。”
“随后北洋军在优势炮火的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革命军被迫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31日,厌烦了巷战的北洋军用重炮轰击今天武汉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炮击之后,冯国章又下令放火。”
“冯国章认为,汉口兵民一家没有分别。”
“为防止革命军藏于街市,必须将汉口烧为焦土,让革命军无处藏身。”
“随着一把大火,如今武汉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龙王庙一片被烧的是精光不剩。”
“眼看汉口已无法固守,革命军只能退守汉阳。”
“11月1日,革命军从龙王庙渡船过汉江,选择在龟山和汉阳铁厂构筑阵地。”
“北洋军则在同一天占领汉口,之后20多天,北洋军与革命军争夺汉阳。”
“战至11月27日,汉阳失守。”
“北洋军占领龟山炮台,将炮口对准长江南岸。”
“这场历时41天的阳夏之战,革命军输得非常彻底,阵亡将士4200人,而北洋军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
梁启超:4200名革命党的大好男儿,就这样被袁世凯付之一炬,这个袁世凯实在是太可恨了。
一提到袁世凯,他就恨得牙痒痒,心中怒不可遏。
当初就是袁世凯选择助纣为虐投靠慈禧,才让他们改革派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
现在又是袁世凯选择把屠刀砍向革命党人,甘愿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他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但不管怎么说革命党也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华民族。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大好男儿,自然也要支持这些革命党人。
虽然最后袁世凯悬崖勒马,选择站在中华儿女这一边,推翻了请政府的统治。
但他对袁世凯同样没有好感,并不觉得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相反,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他总觉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之后,选择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独揽大权逼迫清帝退位,如此滔天权势,很难对皇位不动心。
“不过阳夏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湖北革命军将北洋军主力死死拖在武汉三镇长达40天之久。”
“这也为南方其他省份发动起义,脱离清朝统治创造了有利局面。”
“11月29日,黎元洪领导的湖北军政府做出决定,坚守武昌。”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哪怕打到最后一人,湖北革命军也绝不投降。”
“袁世凯很清楚此时的全国形势,若是对武昌发动攻击,或许可以灭了对岸的革命军,但北洋军的损失必然也不会小。”
“并且最关键的是,如今整个南方都起义了。”
“革命党与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难不成自己要与南方各省革命党进行一场车轮大战?这明显不现实。”
“湖北是新军起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陕西、云南、贵州也都是新军起义。”
“南方新军的战斗力固然不如北洋军,但也不是软柿子。”
“将近八万新军,还有七八万民军商团和巡防营。”
“真要是死战到底,北洋六镇的七万兵力根本不够打。”
“既然不现实,袁世凯索性也转变了想法,这大清行将就木没必要再保了。”
“11月底,袁世凯下令停止攻击武昌,然后扭头就回了京城。”
隆裕太后:我大清没有对不起你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大清?
袁世凯能有今天的权势,都是大清朝赐予的。
一想到养了一头白眼狼,她内心无比凄凉。
她并非不知道袁世凯狼子野心,可依旧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几率选择相信袁世凯。
可结果到头来,袁世凯依旧辜负了她的信任。
要不是迫不得已,她真不愿意选择相信袁世凯,把兵权交到袁世凯手上。
在交接兵权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把大清的命运也交到袁世凯手上了。
可到了那个地步,除了袁世凯有能力镇压革命党,就没有其他人了。
大清走到这一步,她内心无比伤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
虽说慈禧太后把大清交到她手上的时候,大清国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大清国最后的灭亡也不关她的责任。
但不管怎么说,大清国是在她的手上灭亡的,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南方各省代表在争执一番后达成共识,只要袁世凯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举他为总统。”
“当民国大总统这个条件,对于袁世凯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站在袁世凯个人的角度来说,即便他死命效忠清廷,即便他真的把这次革命给镇压下。”
“他最好的结果也就跟曾国藩一样,封个一等候的爵位,然后交出所有的权力回家养老。”
“但朝廷会不会跟他秋后算账呢?他袁世凯能不能善终呢?”
“自古以来,功高镇主的没几个有好下场的,这点袁世凯不可能不知道。”
“相反,如果袁世凯能顺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他就可以当大总统,获得最高权力。”
“有了最高的权力,自身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也就没人能动他了。”
“效忠清政府最大的收益是善终加侯爵,且风险很大。”
“而推翻清政府的收益是当大总统,且风险很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