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

    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 (第2/3页)

总统已经无法避免,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了。

    能够有效避免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就是施行责任内阁制的政体。

    袁世凯一旦当选总统,实行美国的总统制,只会让袁世凯的权力空前高涨。

    所以为了牵制袁世凯的权力,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他对此有着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经营可以压制袁世凯。

    不管是参议院的票数,还是众议院的票数,他自信能够获得其他人的支持。

    只要他控制了参议院和众议院,袁世凯这个大总统就无足轻重了。

    不过唯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袁世凯手中掌握着战力强大的北洋军。

    他担心袁世凯一旦不满意投票,就会直接动用武力。

    到了那时候,他们革命党人怕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按袁世凯的设想,先来文的,选赢了,便罢了。”

    “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时候武力解决问题。”

    “见袁世凯在调整,革命党也进行调整。”

    “1912年8月,宋教仁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此后,宋教仁亲自出面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说,为大选造势。”

    “1912年12月10日,初选开始。”

    “不得不承认,在选举方面,宋教仁比梁启超还是技高一筹。”

    “1913年1月,各省陆续开票,众议院的596个席位,国民党占到269席。”

    “参议院的274个席位,国民党占到123席。”

    “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一共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过半。”

    “但袁世凯控制的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三个党加起来的席位只有223席,远低于国民党。”

    “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因此国民党赢,组阁已成定局。”

    “看到这个结果,袁世凯依旧不着急,反正首都在北京,宋教仁要到北京组阁。”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盘,到时候不怕国民党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几天后,凶手落网,警察从其家中搜出他与赵秉钧通电的铁证。”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系干的,也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自己很无辜。”

    “其实宋教仁遇刺这事究竟是袁世凯指使的,还是赵秉钧揣摩上意,自作主张。”

    “亦或许是国民党自己人干的,意在嫁祸给袁世凯,已不可考证。”

    刘彻: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凭借这么巨大的政治资产,支持袁世凯的人应该更多才是。

    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让他大为不解。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孙中山的革命党究竟是怎样赢得人心的。

    除了对孙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样对责任内阁制这种政体深感兴趣。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不知为什么,他仿佛天生就对责任内阁制度有抵触情绪。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现在没枪了你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老实实坐下来走司法程序吧。”

    “孙中山被黄兴这么一劝,也冷静了下来,决定走司法程序。”

    “可是就在这时,袁世凯却又干了一件让国民党极为愤慨的事,他拿全国关税、盐税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

    “国民党一看这情况,再次吵得沸沸扬扬。”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而国会当时是被国民党控制的,袁世凯为了借钱绕开了国会,这等于是视临时约法如草纸。”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可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说是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更像是袁世凯一个人的独裁统治。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现在袁世凯向西方列强借钱,本该需要国会的通过,但袁世凯却完全无视了国会的作用,直接绕过国会向列强借钱。

    既然这样的话,那费尽心力的组建内阁还有什么用?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推翻一个独裁者,结果自己上台成为独裁者,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这次战争打响前,国内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国民党仓促之下能拉拢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双方实力差距如此明显,国民党的战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叛乱,罢免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北洋军大举南下。”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9月,北洋军攻下南京。”

    “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流亡海外。”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

    “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黄兴对此很不满,他不同意服从党魁一人。”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