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望月》

    第十三章 《望月》 (第2/3页)

《月赋》写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者有北宋词人苏轼的名句“千里共婵娟”,婵娟即月亮的意思,显得更具有文化积淀,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以不同的手法描写明月,相体裁衣却达到了一致的艺术效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即表示诗人对着月亮而久不能寐,甚至达到整夜通宵无眠的状态,长夜漫漫,自然的很思念远方的亲人,上承前两句远在天涯但可共赏明月之意,用语行云流水,凸显古诗的气韵。第五、六两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满屋子的明亮的月光,吹灭照明的蜡烛,怜爱这么皎洁的月色,披着衣服在门庭里徘徊,思绪浓烈,这两句深刻的描绘出作者深夜无眠的场景。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像我们鉴赏古诗词中的直抒胸臆,表示虽无法将美好的月光捧给你,但愿可在梦乡里与你相见,化解我浓烈的思念之情,这两句中用“不堪”字眼,巧妙的用消极用词呈现出自己的真挚情感,意境深远,若非情到浓时想必无法道出此句。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从诗题可以看出,白居易因望明月而创作的这首诗,这首诗有段序言,写到“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意思即是说,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后,因漕运受阻致使关内一带饥荒四起,我们兄弟几人因此流离各自在一处,因看见明月而有所感想,于是即兴赋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怀想。序言中,还提到这首诗是寄给身处浮梁的大哥,於潜的七哥,乌江的十五哥及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还有弟弟妹妹若干,其中名叫白行简的弟弟因著有《李娃传》和《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而较有历史名气,白居易也叫白二十二,即自己在家族里面排行第二十二位,足见白居易同辈的兄弟姐妹之多,在古代也只有钟鸣鼎食之家才能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再者,晚年的白居易圈养歌伎三十多位,也充分表明白居易家里资财及世业的丰厚。从白居易这首诗可以看出,望月时分是容易激发诗人们的感怀情绪的,才得以赋诗,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同样如此,他在院子里徘徊的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亲友的情绪涌上心头,从而赋诗成佳作。当然,望月只是诱因,真正让诗人情思涌现的原因,多是诗人处于境遇不佳状态,犹如白居易在诗中提及的时难年荒和骨肉流离。或许是因为白居易受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较深以及非常强的共情能力,他的很多诗篇都充分反映出底层老百姓的艰辛生活,他所创作的《卖炭翁》中最矛盾的经典诗句“可伶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应是很多人都知晓的名言,从两句诗句足以展现出白居易对基层百姓的人文关怀精神,犹如这首《望月有感》提到的战乱以及骨肉流离,对白居易的影响无非是时难年荒世业空,而对于很多老百姓却是面临生存困境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白居易在诗句中所白描的,多是普通百姓的境遇,可见他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谓实至名归。

    白居易望月而赋的这首七言律诗言简意赅,时局艰难遭遇大荒,世代家业荡然成空,彼此兄弟之间分散各地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的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从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可知,战乱对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人生轨迹主要是中唐时期,这个时期藩镇割据,藩镇节度使争权夺利可以不服从朝廷,听调不听宣,甚至轻而易举的发动叛乱。从首联可以看出,白居易家里有世代相传的家业,因战乱使得产业损失巨大,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抑或为了维持家业不得不离乡背井,各奔西东,颔联则写到,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乱带来的田园荒芜,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前两联以白居易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描写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乃至自己的家业都受重大影响,至于那些基层老百姓,落得个土地荒芜流离失所的境地。接着诗人在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