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望月》

    第十三章 《望月》 (第3/3页)

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中以“雁与蓬”作对比,形容手足分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相吊,辞乡流离就像深秋里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这两句形容战乱中的难民颇为贴切,传神的反映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凉,揭示了人民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则是作者的抒情之言,用自古以来就令人无限遐想的“明月”点出诗题之意,想着兄弟几人分处五个地方,也只能通过共同的明月寄托相思之情,遥望同一片天空下的明月,想必分处五地的兄弟也和自己一样因思念彼此而泪流垂下。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家常用语,抒发了人们共有而不是人们轻而易举可道出的真情实感,整首诗未借用典故也不事文藻,话语浅白平实但是蕴意精妙,是一首淳朴真挚,引人共鸣的佳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月圆之夜想起远方的朋友杜郎中而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题目下注明“时会琴客”,表明诗人是在佳节时朋友相聚,并非自己独自吟诗。寄杜郎中,表明是邮寄给朋友的,但是诗题标注会琴客,可见是作者在中秋佳节时,是有与会弹琴的朋友共同赏月,不过这位近在咫尺的琴客,想必没有远在他乡的杜郎中重要,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看似一群亲朋好友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欣赏圆月,而主人翁内心想的却是远方的他。这首诗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采用了工整的对仗手法,“中庭地白”有点类似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的感觉,即中庭在月色的照耀下,地面却给人白净的错觉,树栖鸦应该作者听到的结果,在夜色下,想必难以目视到鹊鸦栖息在树上,它既描写出鹊鸦栖息在树枝上的动景,又烘托出夜里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则是进一步渲染中秋月圆之夜,描写出中秋时间寒气袭人,而桂花怡人的情景。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直接描写作者内心的秋思之情,月明之夜,人只需抬头仰望便能看见,似乎告诉远方的朋友,尽管人人都在赏月,但只有我有秋思之情。作者自己望月之时有浓烈的怀人之情,明明是想念远方的杜郎中,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意思即告诉远方的朋友,我并不知道秋思会落谁家,采用留白的方式告诉朋友,我的秋思是不是落到你那里,这种写法看似无理,然而却凸显诗人的艺术手法高超,表现的意蕴深沉有内涵,而且采用“落”字恰到好处,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好似作者对朋友的想念之情像清辉的月光一样洒落到朋友那里。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现代注重古典文学的宣传教育,还是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过于有教育价值,这首诗竟然出现在儿子读幼儿园的教科书里,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尚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便开始学习这么有意境的诗篇,更为意外的是,从网上看到一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便教孩子背诵一些成年人方能读懂的诗篇。在教导孩子背诵古诗词时,深刻的领悟到,孩子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方面远比父母教导来的快且效率高,也即很多时候,父母敦促孩子学习知识确实不如教师有效率,论学习知识,老师重要于家长,不过要想真正让子女成才,父母教育却远比老师重要,因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导基本知识,而成才的责任在于父母。

    描写十五夜月圆的诗句很多,尤其是中秋节的诗词更多,悲秋情节浓郁的中国文学,秋思则是历久弥新的主题,尽管今人很难像古人写出很有诗意的作品,但是秋季的月圆之夜的确容易让人徒增苍茫辽阔的心境,在中秋节的月圆之夜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秋思之情。中秋望月之作,最为出名的恐怕要属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是中秋望月时思念远方的亲人,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写出经典名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和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思想境界上相似,是人们望月时产生的最为真挚动人的情感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