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曹操》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十五章 《曹操》 (第1/3页)

    明清时期,小说的流行开来,唯有读书人能详细知晓的历史名人慢慢的不再神秘,成为普通百姓也可以知晓的人物,近现代由于通识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影视节目的广泛传播,很多有影响的历史名人逐渐被输入人们大脑中,因此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名人有所认识,倘若在民众眼里寻找知名度顶高的人物,我想会是非曹操莫属。人们未必详细知晓曹操的事迹,在普及化的义务教育下,人们从小便开始对曹操略知一二,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追影视剧的时候,会对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有所了解,小说及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开始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人们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言也会有所感悟,当然曹操的原话未必如此,文学作品具有粉饰作用,将他的原话“你我负人,休人负我”进行了肆意解读。中华五千年来,积累了无数经典文化,因曹操而广为流传的“说曹操,曹操到”,想必是很多人容易脱口而出的口头禅,这个俗语的原意是形容在紧急情况之时,需要的人总能及时出现,不过现代人们往往也只是使用他的引申含义,即用于人们沟通交流时提及某人时,而恰好这个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惊奇的感觉。

    毋庸置疑,曹操作为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必然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力,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生前厕身位极人臣的丞相并加封为魏王,无疑是东汉末年笑到最后的一代枭雄。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轮替专权后的朝廷逐渐式微,地方刺史董卓进京后逐渐掌控了朝廷并任丞相,很多不服董卓专权的割据军阀纷纷发动讨伐,于是天下群英并起,曹操便是此背景下奋力拼杀出来的军事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征讨四方,统一了北方,为其子曹丕开创曹魏政权打下了基础,因为曹丕在曹操死后不足一年便胁迫东汉天子禅让,简言之是曹丕只是继承了其父的“帝位”,而非真正的新王朝创立者。曹丕胁迫汉献帝禅让,在政治上的作为是值得称赞的,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无止境的杀戮,国祚仅半个世纪的曹魏政权灭亡时,便遭遇承继政权西晋王朝建立者的杀戮,大多数王朝的灭亡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杀戮,曹丕却选择柔和的禅让手段,使得政权平稳过渡,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近代的政治家袁世凯胁迫清朝宣统帝退位,避免政权分裂和战乱,采用和平手段,这与曹丕一样,在政治意义上,可谓是不谋而同的功绩。

    曹操终生以汉臣自居,一直未敢越雷池一步,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他征伐四方而出师有名,毕竟东汉朝廷在名义上依然是全国的中央政府,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掌握实权而以东汉皇帝的名义去开展统一天下的大业。西汉末年时的王莽,以及前任丞相董卓的前车之鉴,对曹操而言是个警示,还有很多死心塌地忠心于汉室的臣子牵制,因此曹操未能实现生前的称帝,不过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伐而统一了北方,顺势也将汉室的统治根基转换成曹家的,于是其子曹丕轻而易举的便取代了汉献帝,曹操始料未及的是,其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曹操望洋兴叹的一步之遥。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生前未得到登极的荣誉,死后很快便被追封为魏武帝,因此曹操也有了魏武的雅称,近代一位同样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留有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正是引用了曹操的文学名篇《观沧海》和被追封皇帝的雅称,曹操可谓是生前几十年求而不得的荣耀,却死后轻而易举的得到了。

    曹操在杰出的军政成就之外,在文学和书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是建安(汉献帝年号)风骨的代表人物,关键的是与其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皆在文学上享有重要地位,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被文学界誉为“三曹”,曹植更是被推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历史上响当当的三父子搭档有许多,秦朝时期的王翦三父子,汉朝时的班彪三父子,同时列进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不过论政治成就还是文学上成就,他们都无法与曹操三父子相媲美,单论个人在文学上的名气,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倒是赢得一筹。从教育子女上,曹操当属非常成功,首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方式实现了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这为后世实现政权平稳过度树立了典范,曹丕的文学作品也是非常值得鉴赏,诗歌《燕歌行》是非常富有情感和蕴意的佳作,并日后的七言诗发展占有突出地位,《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更是一语中的诠释了文章的巨大历史作用。陈思王曹植,曾被西晋朝廷的权臣谢灵运形容为八斗之才,谢灵运称赞曹植的文采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独得八斗,谢灵运得一斗,自古及金共用一斗,这便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尽管是调侃盛誉的评价他,足见那个时代公认曹植的文才,体现曹植文采的名篇《洛神赋》,在形容女性绝色姿态容貌方面,绝对是天花板的存在,无人能望其项背,尤其是对于男生而言,这篇《洛神赋》不可不读,读后可想象下,真正的女神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就是这么一位在政治上和文学家建树颇多的人物,曾有几首诗词佳作出现在教科书里,印象中曾有三首作品,一首是前面已经提及的《观沧海》,另外两首分别是《龟虽寿》和他的杰作《短歌行》,这几首诗作都是四言诗,风格刚劲,富有深度,是四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一首充满曹操对人生切实感受的哲理诗,他作此诗时已年过半百,在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末年,能够活到五十多岁的人,多都出自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的殷实家庭,即便如此,在人均寿命不过半百的东汉时期,五十多岁的曹操有暮年之感自是情有可原,大致了解曹操作此诗的状况,就好理解作者为何作此诗及使用老骥和暮年等带有感伤意味的词。这首诗的大意是,神龟虽然寿命很长,但是终有生命告结的时刻,腾蛇尽管可以腾云驾雾,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边,却仍有驰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