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恨》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五十一章《恨》 (第1/3页)

    恨,人之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埋怨、仇视、不称心、不如意及含有遗憾等意,是人世间七情六欲中常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汉语言中,恨有作遗憾的意思表达,此时的“恨”是“憾”的强烈形态,即表示更加深层的遗憾。“恨”字组成的词语,其情感程度通常是非常强烈的,如恨之入骨、抱恨终身,警示世人行事端正小心谨慎的俗语“一失足成千古恨”等。中国的俗语多数像对联一般,习惯组合成对偶句,如“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对应的下半句“再回首已百年身”,寓意一个人倘若在生命里最为关键的事情上面行差踏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即使重新来过,也将是无法挽回损失,甚至面临身死的悲剧。

    作为强烈情感的表达,恨字固然不能轻易使用,毕竟达到恨的时候,多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恨字恰到好处的使用,会让人们深刻铭记。作为人内心的情感用语之一,恨字如同愁、悲等字一样,也常出现在诗句中,情感程度轻微的如白居易在庐山游历山水时“长恨春归无觅处”,刘禹锡贬至巴蜀之地时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诗人杜牧看到即将枯败的荷花说“多少绿荷相倚恨”等,情感程度较强烈的如元稹悼念亡妻感慨“诚知此恨人人有”,李商隐独游曲江时感怀“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成为阶下囚后的李煜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些恨字诗句则是巧妙的运用,如中唐诗人张籍巧妙用“恨不相逢未嫁时”打消政客的笼络和北宋词人苏轼中秋月圆之夜想念兄弟时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时能用恨字,泰半是内心纠结及情感强烈之时,总是围绕着如词人辛弃疾所言的“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言恨皆源于人生总处于悲欢离合之中。

    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中独树一帜,然而他的诗作整体情感倾向较为悲观,多数作品呈现出他多愁善感的情绪,好比很多人看到夕阳首先反应的是晚霞美景,但是李商隐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悲观心绪。李商隐善于堆砌华丽的辞藻,是伤感唯美文学的灵魂式诗人,他习惯构建含蓄朦胧的感觉,典故的运用别具一格,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情思,尤其是他的无题系列诗,多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深得读者的喜爱。作为晚唐时期的绝唱诗人,据现有的正史记载,李商隐的声誉并不佳,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官场中人,在政治站队时所作的选择备受诟病,加上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一生顺遂的时光较少,这大概也是他的诗歌作品消极情感突出的原因所在,古来才命不相当,或许正是他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遗憾,造就了他文学成就的辉煌。

    少年丧父的李商隐,成长经历颇为不顺,同比士林阶层的孩子,李商隐的经历无疑是凄苦很多,成年后也有过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短暂幸福时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少年的李商隐开始承担家庭重任,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撑起家庭作为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步入仕途后,要牺牲儿女情长为事业的发展而奔波,肩负光耀门楣的责任。多次参加科考失利的他,在令狐楚父子的帮助下顺利中举,但是薄弱的家族背景无力支持他的进一步发展,身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