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叔侄之争

    第216章 :叔侄之争 (第2/3页)

后。

    项梁攻破了五千秦军驻守的营垒。

    “好一个章邯,撤退还挺果断。若是再慢一步,等我收到颍川战事的消息,必定将你死死拖在这里,让你断绝粮草而亡。”

    项梁在章邯撤走一天后才发现秦营的异常,忙举大军进攻,不顾死伤拿下了秦营。

    此时章邯主力已退,楚军只吃下了断后的五千秦军,准确的说是还有一千人跑了,被楚军杀伤和俘虏的只有四千左右。

    秦军主动撤离。

    项梁的面前出现了两条路。

    一条是北上追击秦军。

    第二条则是转头西向,像之前一样攻打武关,继续往关中进发。

    “禀武信君,今项将军和沛公攻下颍阴,秦军军心震恐,正是该一举北上,与两位将军合力彻底击破章邯的时候,此刻当趁势追击,勿要犹豫!”

    张良和韩王成力劝项梁北上,继续追击。

    原因无非是颍川被秦军打下后,韩国又成了流亡政府,他们希望楚军打回去,助他们恢复韩国的疆土。

    项梁对这二人的心思很清楚,并不放在心上,只与自己信任的谋士范增在私下商议。

    范增道:“武关险固,我军弃攻后,其守将必定再增添防御,此时攻打武关又将陷入苦战,而章邯得一喘息后逼退我军偏师,必定又将南下袭我,重现之前战事,此非兵争之利。”

    “武信君不如追袭章邯,不给其整军重来的机会,将之击破。如此我军可携此大胜之势诱降秦军,夺取三川敖仓等重地,有了敖仓,我军便掌握中原之命脉,可从函谷入关。”

    范增话音落下后,项梁眉头皱了起来。

    “诱降秦军?”

    他对秦军素无好感,虽不至于对俘虏大肆屠杀,但也是学着秦军的方式将俘虏贬为奴隶。

    这种处置下,一般来说是不会有秦军愿意向他投降的。

    范增神色严肃道:“吾闻唐王吴广以仁善为名,常以秦军降将降卒为己用。他自漳水大败王离后一路西进,取河内上党而降服司马欣、董翳,兵进神速,秦人多向其投降,这就是唐国能迅速强盛的原因。”

    “而我军多对秦人杀戮,常将俘虏贬为隶臣,故秦人多不愿降,如此灭秦不仅费时,更会损耗己方军力,难免落于吴广之后。”

    “以增之见,武信君不如师唐国之策,只反暴君秦政而不反秦人,对秦军以招降为主,如此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军力增长,并能加快攻城略地之速度。”

    范增向着项梁深深一躬,道:“此事关乎大局,还请武信君思虑之。”

    这是范增研究吴广事迹的心得。

    吴广能够在河北迅速做大,与他对秦军的招降之策密不可分,所以范增希望项梁能够学习唐王吴广的手段,改变楚国对秦军的策略。

    项梁浓眉紧皱,细细思虑此中利弊。

    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能以利弊而决事。

    有唐王吴广的事迹在前,改变对秦军的策略能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

    略一犹豫后,项梁点头道:“范公所言有理。吾当率师北上,一路追击章邯。并改变后续对秦之策,对秦军以招降收容为主!”

    “君能听增一言,大善。”

    范增笑而抚须,脸露满意。

    政策一转变,日后楚军攻秦将更加省力。

    项梁说做就做,命人将俘虏的秦卒好生善待,不得欺辱。

    同时他率军北上,直追章邯而去。

    因为慢了三天,章邯此时早已杀到颍阴附近。

    秦军近五万大军回师,项羽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但刘季和其麾下将领忙将他劝下。

    “章邯,秦之名将也,其杀陈胜、田儋,屡破反秦之军,绝不可小觑。今又率大军北撤,兵法云归师勿遏,更何况我军兵少,不宜与其硬战。”

    打司马夷和赵贲,刘季和众楚将战意盎然。

    可面对章邯,他们还没有以一打五的底气。

    且章邯的秦军横在中间,断绝道路,他们并不知道项梁那边是什么情况,是否在后方追击,如果他们努力抵挡,项梁却没有追上来,那可就完蛋了。

    在此顾虑下,楚军保险起见,放弃了颍阴,撤回到许县驻守。

    对这支楚军偏师,章邯没有剿灭的心思。

    因为骑兵从后方来报。

    项梁已破他留在阳城的大营,正在率兵赶来的路上。

    现在如果和项羽、刘季纠缠,等到项梁追上来,又对秦军不利。

    章邯干脆将新打下的颍阴抛弃,继续率军北撤,一直到颍川北边的新郑才停下脚步。

    他在新郑城外扎下营垒,作出防御之势。

    秦楚两军的战场就此从南阳郡,转移到了颍川北部。

    两日后,项梁率楚军主力抵达颍阴。

    刘季和项羽忙率军前来汇合。

    “章邯率大军北上,吾等人少,自思打不过对方,便往东边撤去,还望武信君见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