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洞房花烛,死士再现!
第二百二十七章 洞房花烛,死士再现! (第1/3页)
京城。
满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圣上、皇后大婚之日,从寅时正,全城就热闹起来。
围在御道旁,伸长着脑袋,等候着迎亲凤架的到来。
紫禁城大开。
由宗人府府丞徐文壁担任迎亲正使,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李春芳担任迎亲副使,作为前导。
其后跟着抬着放有册立金册和“皇后之宝”的龙亭,以及皇后的銮驾。
最后方,紧跟着由内礼部官员、仪鸾司、漱芳斋组成的仪仗队伍。
迎亲正、副使骑马在前,漱芳斋乐师在后,奏响《凤求凰》。
所有的人,由奉天门至大明门各中门出,往皇后在京城的临时府邸而去。
沿途礼制,与寻常百姓人家嫁娶无异,由礼部官吏抛洒铜钱,一街两巷的百姓争相迎接喜钱。
每逢街头巷尾,便有十二门工部新制的火炮朝天齐鸣,在这没有天亮的时候,绽放出绝美的焰火,光照全京。
黎明时分,仪仗队伍抵达皇后府邸前。
皇后父亲、当朝国丈爷林父跪迎迎亲正、副使入府。
身着凤冠霞帔的皇后林芷溪就跪在香案前,正坐接受徐文壁、李春芳参拜后,倾听迎亲正使宣读册立圣旨。
“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实以相宗祀为敬,协奉养之诚,所资惟重。祇遵皇考、皇妣遗命,遣使持阶,以礼采择。”
迎亲副使李春芳上前询问皇后正名,继而宣曰:“朕惟夫妇之道,大伦之本。正位乎内,必资名家。特遣使持节以礼问名,尚伫来闻。”
迎亲礼成。
吉时已到,喜轿升起。
坤宁宫的凤仪女官恭请皇后娘娘上轿,,皇后升轿,变漱芳斋乐师前导,徐文壁、李春芳作为迎亲正、副使骑马在后。
嘹亮的《百鸟朝凤》乐声奏响,喜轿缓缓向前。
喜轿前,四名皇帝命妇先导,轿后跟着七名命妇,再就是侍卫及其他仪仗。
林父、国丈爷在府门前跪好,恭送女儿成为天下君母。
天地君亲师。
君在亲前。
即日起,林家,先有皇后、臣民,再是父女。
不论何时何地何人,要见皇后先行礼。
民间嫁娶,迎亲来路、回路不能相同,以表“不走回头路”之意,婚嫁无悔。
唯独迎皇后、娶皇后的路,来路、回路是相同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皇后,位秩同等,天下的土地、臣民,是皇帝的,也是皇后的。
从册立诏书宣读完毕那一刻起,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就尽成皇后的‘家’,所有道路,也都是皇后的‘路’,没有回头路之说。
迎娶皇后入宫,不叫迎娶,而称之为“皇后回宫”。
仪仗经大明朝国门,大明门、奉天门中门入宫。
与此同时。
两位皇贵妃五位贵妃的喜轿,也从左安门、崇文门,和右安门、宣武门进宫。
不知为何,新晋皇贵妃娘娘、贵妃娘娘都动手掀开了喜轿的窗,望着走在御道上,走在最前方的銮驾,目光中满是艳羡之色。
如此盛况,紫禁城中的不少妃嫔都走出了空旷寂寞的殿宇,在远处眺望着。
沈贵妃和景王之母、靖妃卢氏望着妃嫔们的举动,会心一笑。
随后,心头又是一酸。
单单是迎亲,就把皇后和其他妃嫔们分开了,那庄严肃穆的大明门,更是后宫佳丽们无数个日夜耿耿于怀的事。
古往今来,一句“你不是从国门抬进来的”,不知压死了多少妃嫔。
在大明朝,那句“你不是从大明门抬进来的”,不知多少大明妃嫔为之心伤。
哪怕普通妃嫔诞下龙嗣,日后龙嗣侥幸登基为帝,母以子贵,尊称太后,可也改不了不是从大明门进宫的事实,一辈子无法从大明门进出宫门。
大明门,是独属大明皇帝、皇后进出之门。
哪怕事后妃嫔晋升为皇后,也不得享用。
嫁入皇宫可喜,位居妃、嫔更值得欢喜,飞上枝头变凤凰,不外如是。
可要是与皇后比较,那就是自取其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