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良币未必,做旧玉玺!

    第二百二十九章 良币未必,做旧玉玺! (第2/3页)

张居正出言安慰道。

    大明朝的田地,会一县、一府、一省推进清丈、均还,这需要不少时间,来年开春,胡家、朱家还能种一年地,收一年作物。

    二百五十万两银子,还没有完全打水漂。

    只是,这份安慰,胡宗宪并没有觉得慰籍,时至今日,大明朝对土地种植作物的限制还存在着。

    也就是说,二百年前那块地是种稻子的,现在还是种稻子。

    今年粳米价格,是五钱银子一斗米,一斗米是二十斤,以五两银子,种一亩地一次,必须要收成二百斤粳米,才能收回田地本价。

    再算上插的稻秧秧苗价格,插秧雇佣人的价格,收割稻子时雇佣人的价格,打谷雇佣人的价格,一亩地,要收成三石粳米,才能不亏,或有点小赚。

    大丰收之下,稻田勉强不亏。

    但那些麦田呢?那些高粱田呢?还有些杂七杂八作物的田地,这些作物产出价格较低,胡家、朱家,两家族人不说辛苦,还要赔本。

    这样种地,二百五才种!

    胡宗宪只能盼望着族人吃一垫长一智,实在不行,再动用两个逆子的钱去贴补家族一二。

    而朱家那里,老祖宗的家底还有,活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再卖些朱子手札、原字诗词换银子。

    张居正、高拱,甚至是吕芳,都有些想法,朱子手札、原字诗词,他们也有兴趣啊,传到后世都是宝物,等下了值,派人去徽州府,盯着朱家,但凡朱家往外卖,就买下来,留给后辈儿孙。

    李春芳默默地用一道奏疏,压住了自己桌案上那本未修改完成的《大学章句》。

    朱子临终前还在修改的东西。

    扬州府、徽州府同属于南直隶,相隔虽然不近,但听说有好东西,还是能赶过去的。

    为了这本书,李家可是花了上百万两银子。

    对于文人而言,残缺不一定意味着价值不高,反而一些时候,价值更高。

    元辅、次相还在想着出手,同僚的心还在滴血,全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好东西,已然被他抄在手中了。

    这时拿出来,很可能犯众怒,等个机会,李春芳要在人前显圣一把。

    政务堂门突然被推开了。

    雪风瞬间冲淡了檀木香气,炉中、鼎中的明火在摇曳,冰寒过身,穿着单薄的阁老们不禁打了个寒颤。不约而同地朝着堂门口望去,不由得一愣。

    陈以勤回阁了。

    多日风霜雪打。

    让一位浑身充满书卷气的内阁阁老,变得满身的“泥土气”。

    身影更加单薄了,脸庞上皱纹堆垒,如斧劈刀刻过了一般,令人觉得陌生。

    “元辅、次相、汝贞、子实,还有吕公公,近来可好?”陈以勤笑着走进政务堂门,招呼道。

    那沧桑到略微刺耳的声音,也不似从前那般温润如玉了。

    人卜入,门又闭。

    “好。”

    张居正代表内阁、司礼监应声,又道:“辛苦了。”

    执行“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的艰辛,内阁始终是有关注的。

    作为内阁阁老,陈以勤本可以安然享受着人臣所能享受的一切,但却奔波在田垄之间,以脚步丈量着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

    向不明真相的百姓解释,镇压不愿遵从国策的地主、富户,还要遭受同等级大族的死士刺杀。

    种种困难、险境,是端坐在内阁中枢的他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

    都说感同身受,但这世间,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陈以勤拉上两个本来前途光明的儿子,拉上十数位颐养天年的族老,为朝廷、为圣上、为大明朝、为天下黎庶做尽心尽力做事。

    当得起任何人的一句“辛苦”。

    陈以勤却摆了摆手,示意那些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无碍的。

    四火炉,两香鼎,火力是大,陈以勤揭开了狐裘披风,搭在了自己原来的桌椅上。

    手过桌面,没什么灰尘,显然是内阁阁员每日都在打扫。

    李春芳为陈以勤倒了碗茶,笑问道:“不是说明儿才到京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