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 (第2/3页)
个颇大的鼓风囊,连接这铁、木制成的机械构件。
周围还有一圈土沟,里面蹄印散布,看情形多半是驱使牛马等大牲口来鼓风。
大致看完后,刘宽又回到炼铁炉正面,问:“负责此炉的冶铁大匠是哪位?”
一位头发花白、身材却还算壮实的老工匠越众而出,面带忐忑地应道:“回大老爷,是小老儿。”
“老丈怎么称呼?”
“小老儿姓王,名四五。”
王四五,一个典型元代汉人平民的名字,从这老工匠的年纪看,倒也正常。
“老丈可是大匠?”刘宽又好奇地问了句。
据刘宽所知,如今大明工匠也是有明确等级划分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匠、上匠、中匠、下匠、匠徒。
不论是应官府征召服役,还是在民间做私活,待遇都不一样。
大匠的地位、待遇甚至不输于吏部在编的经制吏员。
王四五应道,“小老儿只是上匠,并非大匠。”
刘宽点点头,又问:“眼前这炼铁炉开炉一次大概能练多少斤生铁?每月又能开炉几次?”
大约是人老经验多,王四五听了颇有条理地答道:“这炉子每次可得铁料一千斤左右,每月少则开炉两三次,多则四五次。”
听完,刘宽当即在心中计算起来。
王不群先前说六合铁场有21座炼铁炉,但里面其实有4座是炒钢炉,所以真正的炼铁炉只有17座。
若以平均每月每个炉子开炉三次计算,六合铁场一年大概能冶炼生铁61万斤有余。
来之前,刘宽查阅过工部与冶铁相关的资料。
洪武七年时,大明的十三处铁冶所多则年得铁料一百六七十万斤,少的则只有二三十万斤。
一处铁冶所通常下辖多个铁场,故而六合铁场能年得六十几万斤铁料,产量在此时着实算高的了。(前文铁冶所设定有误,已改。)
然而,这个产量别说跟后世近现代钢铁厂相比,即便是与大明中晚期相比,也是有明显差距的。
刘宽记得当年看到一部比较考究的明末小说中提过,晚明时钢铁行业已颇为发达,民间炼铁往往一炉可得两三千斤!
同时还发明了类似于小高炉的瓶炉,以及转炉炼钢法,又有著名的苏钢诞生(疑似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所以,眼下六合铁场能改进的地方真的很多。
刘宽并未着急,又向王四五询问了一些别的情况。
这一问,方得知王四五等人大多是住坐匠,虽说按规定是每月服役十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