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诗之密码
第三十六章 诗之密码 (第2/3页)
有暗指自己是为“玉玺”而生或‘玉玺先生’之意。为支持该观点,该学者提出了一个理由和依据,其认为,李姓出自陇西,与嬴姓同宗同源,皆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而传国玉玺为秦始皇嬴政所创,又刻于李斯,因此,作为李氏的后人李商隐,对传国玉玺的关注、痴迷和执着程度,自然非一般人所能比拟的。为此,该学者曾对李商隐的诗作过统计,并认为其可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对传国玉玺最为关注的一位。李商隐除在《锦瑟》一诗中暗示了传国玉玺外,还在《隋宫》一诗中直接提到了玉玺,所谓的‘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表明上看,似乎在讲隋炀帝流连扬州,误国误民,实质上是暗指传国玉玺已流至江南,心中有一种挂念之意、惋惜之情。
嘿嘿嘿…其间,还有人对李商隐的另一个号 “樊南生”,也提出了不同看法。“樊南生”,其实倒过来念,就是“生南樊”,因樊与藩是同音同意,而南藩,在《隋书.高祖纪下》中就有‘有梁之国,我南藩也’之记载,而其中的‘梁之国’,指的就是南朝梁武帝箫衍的大梁王朝,也就是江南这一带,也就是说,“樊南生”这个自号,实则有暗指江南是他的故乡之意,而不是学界通常认为的他曾因游历过西安南郊樊川。理由是,李商隐虽生于河南荥阳,但其在出生后不久,大概二岁多,也就是…公元816年,就跟随父亲李嗣,来到了江浙一带生活,一直到他十岁那年,其父去世,才与母亲、三姐和弟弟羲叟,将其父亲灵柩从镇江千里迢迢护送回老家荥阳,对此,他曾感叹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因此,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江南一带就是他的出生地,更是他的故乡”
…
眼看就要五点了,专家的演讲也行将结束了,本以为会立即散会,但没想到会议的主持却安排了十分钟的互动环节。
立即就有人提问:“教授,您好!刚才听了您的报告,真是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不过,我有个疑问,想向您请教一下。我刚才注意到,您在披露某学者对李商隐诗作的研究成果时,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李商隐好像对传国玉玺失踪之谜十分在意,不知能否这么理解?”
专家:“哈哈哈…,是嘛?其实,有关李商隐是否十分在意,本人不敢妄加定论,只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还是愿意在这里与你,以及大家分享交流一下的。
有人不是说过‘诗的最终密码,其实在诗外’吗?!其实,就有学者按照这种思路,对李商隐的家境渊源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他们惊奇地发现,李商隐的高祖李涉,就是那位在镇江南山的鹤林寺门前,写下‘偷得浮生半日闲’名句的李涉,当年在被流放到镇江时,曾写下一首颇有深意的七言诗,诗文的内容为:
‘谢家为郡实风流,画得青山寄楚囚。
惊起草堂寒气晚,海阳潮水到床头。’
该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诗中的‘谢家’,并非大家一直所公认的谢眺,而是他的族叔谢灵运,所谓的青山,也不是什么绿水青山,而是暗指‘隐秘的地方’,至于‘楚囚’,更不是大家通常所讲的《左传.成公九年》中的‘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其为楚囚’之“楚囚”,而是暗指的是秦皇传国玉玺。
大家都知道,那秦皇玉玺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篆刻而成的,而和氏璧的发现者则是楚国的卞和。卞和为了献宝,先被楚厉王定了个欺君之罪,砍去了左脚,后被楚武王以同样的罪,砍去了右脚,并被连人代石,扔到了荆山的一处洞穴中,过了五十多年的囚徒般生活,直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芈熊赀继位后,得知卞和献宝之事,又听闻他整天抱着玉石在洞中哭泣,双眼都哭出血,于是就派人将他接到宫中,这才有了三献玉石之美谈。
对于这一历史典故,也许有人认为属于虚构或夸夸奇谈,那我提两个地方,大家有时间去看看,也许会有所感悟:一个是安徽蚌埠怀远县的荆山,山上有个洞穴,叫卞和洞,洞壁上有四个字‘青螺石帐’,这‘青螺石帐’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这里我就不多说了,82年,卞和洞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南京的高淳县桠溪镇卞家村,这个地方有座山,叫望玉山,当地口耳相传“卞和献玉”故事,长达八百多年,据说卞和就是在这里看到荆山有玉石的。卞和死后,就安葬在此,卞和的后人立碑纪念,并建了一座望玉寺。2009年,这“卞和献玉”传说,被江苏省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嘿嘿嘿….
好!我们还是回到刚才所讲的李涉的那首诗中,专家认为,诗中的‘海阳潮水’,指的是一个靠海的地方。李涉在此其实想告知世人,秦皇传国玉玺,就隐藏在谢灵运画过的一张地图之中,该地点十分隐秘且荒凉,并靠近大海。由于李涉当时一直滞留在镇江这一带,因此,该学者认为,其很可能是在…”
专家的话音还未落,就见一中年男子“蹭”的一下,站起身来,激动地说到:
“教授,你刚才念的这首诗,名为《谢王连州送海阳图》,只不过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而已。李涉当时因得罪朝廷,被贬到峡州夷陵做司仓参军,而峡州夷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夷陵,古代为楚国的地域。他在收到王连州送的《海阳图》时,恰好遇到了大赦,正准备返回他老家洛阳。这首诗的背景就是如此简单,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可言。”
专家顿感愕然,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之色,但很快又平静了下来,只见他整理了一下桌面上的发言稿,用一种貌似大度的口气说到:
“哈哈哈…看来你热情很高啊,非常好!请坐! ”
范清婉发现,专家的情绪显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见他缄默不言,端起桌上的茶杯,微微泯了一小口,又茫然地转头看了看窗外,这才用一种婉转的口气,缓缓说到:
“其实…有一观点…我想与大家交流的…古代的诗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便将某事明示于众,往往会将其隐藏在自己的诗词书画中,偶露些锋芒。这一现象在中华诗词书画史上是十分常见的。这些诗词书画在流传千年之后,最终就成为了一个个千古谜题。因此在未真正破译之前,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人都不能妄自作出肯定或否定之判断或结论。今天的我们,只能从极其有限的字眼中,去尽量还原诗人画家当时看到的情景,从中窥探诗词书画中的最终密码。大家如果对欧洲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也同样会发现,很多欧洲中世纪的秘密,大都是以象征形式来表达或伪装的,也如我们东方一样,大都隐藏在诗人的情歌、炼金术士的公式之中。欧洲不是有句古语嘛?就是“真理会让你自由”,讲的就是这种探秘的过程…嘿嘿嘿…
我们中的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可能与刚才的这位同事一样,都认为诗中的‘楚囚’,指的就是“楚国的郧公钟仪,他被郑国俘虏后,送给了晋国”这个意思,嘿嘿嘿…其实,有点一知半解了,他们严重忽视了钟仪此人的身份和背景。“
讲到此,专家忽然提高了声调,神情激动地说到:
”钟仪,表明上看是楚国一个小小的郧邑官吏,但实际上却是中国有史书记载以来…最早的…古琴演奏家,在当时的楚国,被视为是最为珍贵的财富,其价值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