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9种田女状元

    No.379种田女状元 (第2/3页)

子饿了,离了床她也不犯懒了,快速地梳洗好再享用早餐。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各个生意都慢慢上了轨道。这三年青舒挺累的,想休养一段时间再折腾。因此,她决定今年上半年哪里也不去了,就在家呆着。青阳他们也心疼她,古管家、苏妈妈也心疼她。于是,最近半个月她借着休养的名义天天睡懒觉。这不,都卯时(5:00—7:00)快过了,她还懒在床上不起。

    第四个作坊是冰糕作坊。青舒作的冰糕,其实就是雪糕。她不敢直接用雪糕的名字,而且用冰糕两字也很贴切,没什么可担心的。冰糕作坊不同与其它作坊,它首要解决的就是冰冻问题。如此,青舒惦记许久的雪山之行成行。雪人的气候与别处不同,山上的积雪常年不化,且没有明显的春和秋,夏天也只有短暂的一个月。青舒找了关系,联系上当地驻军,得到批准后在雪山脚下建了冰糕作坊,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冰糕。

    第三个作坊是腊肉作坊。新鲜肉有新鲜肉的味道,腊肉有腊肉的味道。青舒请到了一位手握秘制腊肉的独门方法的老汉。腊肉的味道独到,生意自然就火了。

    第二个作坊是罐头作坊。青舒弄这个作坊,完全是为自家果园出产的果子着想。三四百亩地的果园,每年下来的水果不少,哪里那么容易卖掉。作成罐头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是罐头别人不会做,另一方面是罐头保质期长又好吃。有步五哥作后盾并帮忙宣传,因此青舒的生意非常红火。

    第一个作坊是酸菜作坊。腌酸菜是个季节性的活计,因而酸菜作坊生产的不仅是酸菜一项,还有制作各种腌咸菜一项。酸菜的腌制法已经流出去了,现在很多农妇都会自己腌酸菜,别的地方也出现了酸菜作坊,所以酸菜价格就下来了。但青舒每年的酸菜生意一直没有停过,因为酸的味道正又好,有不少老客户就认这个味道。腌菜生意也不差,一部分卖出去,一部分在自家小食铺消耗掉了。

    三年来,她的生意也在慢慢铺开,并建了四个作坊。

    过后,青舒也没有郁闷多久,因为她太忙了,都没时间郁闷的。三年来,她种苞谷、种麦子、种高粱,还特意开了稻田种稻子,还试着在稻田里养鱼、养田螺。前年这么折腾的时候,没赔没赚。去年再折腾,效果不错,稻子有了、鱼有了,田螺也有了。

    这时,萧兰得信儿跑过来。十三岁的小姑娘彪悍着呢,将几个纨绔挨个儿骂得狗血淋头。之后,有心人一打听就知道了青舒的身份。然后,不知道是几个纨绔中的哪个干的,青舒的悍名在县城宣扬开来。之后七转八拐的,居然传到京城,当了娘的步语嫣特意写信来询问她详情。因为,京城的八卦圈都要把她传成三头六臂的女魔王了。

    当下,其他几个纨绔完全傻眼。青舒一个凌厉的眼神扫过去,没人敢上前。

    小娟自是不让,骂了几句。尖嘴猴腮的恼了,吩咐狗腿子把小娟弄走。小娟被两个狗腿子缠上,动上了手,一时顾不得青舒这边。尖嘴猴腮的伸手要摸青舒的脸,青舒赏了尖嘴猴腮的一嘴巴子。尖嘴猴腮的被打恼了,要抱住青舒。青舒摔了尖嘴猴腮的一个四仰八叉,接着狠踩了尖嘴猴腮的肚子三下。

    “粮仙”之名让人郁闷不说,这个悍名远播更让人郁闷,听说都传到京城去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去年春天,已经被扣上老姑娘帽子的青舒受邀去县城,跟着萧小姐萧兰出门去踏青。踏青期间,萧兰和小姐妹们扑蝴蝶扑的欢实,而青舒觉得无趣又不想扫她们的兴,于是坐在草地上看她们玩儿。萧兰她们玩儿的太投入,追着蝴蝶跑远了。青舒坐在草地上没动,身边只有小娟陪着。然后,来了三两个不长眼的纨绔,因为不认得青舒,也不清楚青舒是萧知县府上的客人,其中一个尖嘴猴腮的就要调戏青舒。

    被冠上“粮仙”之名,青舒起初并不知清。直到去年冬天有个老汉带着儿女到侯府前磕头,嘴里念叨着谢“粮仙”庇佑,事情这才传到青舒本人的耳朵里。当时她整个人都傻掉了,反应过来后郁闷了好几天。她以前不信鬼神,可她穿越了啊!所以,她很怕被人叫成“仙”,然后折她的寿。她还没活够,她还要看着弟弟们成长起来,成长成参天大树呢!之后,更受打击的消息传来,说是某个村子修了个“粮仙”祠,春耕时拜一次,秋收时拜一次,过年时拜一次,还整的挺热闹,全村老少都会参加。

    当然,除了悍名、老姑娘之名以外,青舒在民间还有一个不想承认的名号,“粮仙”。

    忠武侯府小姐古青舒的悍名比之三年前更盛,且又多了一个名号,老姑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在女子十五六岁便已嫁作人妇的时代,二十岁还没嫁出去的姑娘,不是老姑娘是什么?

    时光荏苒。古青舒和周伯彥自启丰四年正月初六一别,转眼间三载时光一晃而过。

    ——大安王朝启丰七年,春——

    她是个很普通的女子,没有野心、没有远大的抱负,努力在做的一切与普通人无异——一切为了家人。

    赚足够多的银子,争足够保全全府人生命安全的好名声,青阳再考个功名回来,然后,青阳和青灏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必拘泥于太多世俗的规则。

    至于青阳。其实青舒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她不需要青阳一定要走上仕途、一定要混迹官场。她只要青阳考取一个世人看中的功名,然后恣意地活。这个时代也罢,中国的古代也好,有功名在身的人社会地位很高。她只要青阳得到这么一个保证社会地位的身份,然后做自己喜欢的做事,不必非得入官场。只是他现在太小,她自是不会提。当有一天他长大了,考取秀才、再考取了举人,她定会与他恳谈一番,将自己真正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他如果坚持入官场,她一样会支持到底。

    青灏的身份特殊,此生注定要远离官场、远离仕途。但,这不会折了他飞翔的翅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成为潇洒的文人墨客(如卢先生),可以成为商人(接府中生意),可以学医,可以成为像历史上的徐霞客一样的人物……世人皆言有三百六十行,其中总会有他喜欢的行当的。在远离官场、远离仕途的前提下,无论他选择什么行当,不做作奸犯科的事,青舒都会全力支持。

    所以,青舒一手抓粮食种植、一手抓生意,力争聚拢更多的财富,为青阳、青灏的将来打造更稳固的发展后方。

    不说别的,就看现代的粮农、果农、菜农。辛苦一年种了粮食、种植了果树、种了菜,但到了丰收的时节,卖粮难、卖果难、卖菜难的问题便时不时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农民手中的粮食卖出去或许只有一块钱一斤,但经过商人之手运作到市场上,一现身,一斤米卖三四块钱是正常现象。

    这两年青舒很忙,也很辛苦。她没有止步于眼前看似风光、实则获得的利润一般的种植苞谷之事。说句实话,无论古今,能在粮食上挣大钱的从来不是种植粮食的人,而是买卖粮食的商人。

    青舒并不清楚自己在农人眼中成了“粮仙”,更没有什么神力去保佑粮食高产。但,侯府苞谷平均亩产七八百斤却是事实,。没有现代的化肥,没有现代的各种农药的前提下,亩产七八百斤已经是很高产了,再想增产并不容易。

    农人第二年苞谷丰收的时候,听说某个村子里的一位老太太居然弄了供桌,供起了“粮仙”的画像。不用怀疑,老太太供的不是别人,正是青舒的画像。虽然画像与青舒本人的相貌有区别,而且是戴面纱的画像,但执笔人声称是在侯府田边亲眼见过“粮仙”的。当时“粮仙”脸上蒙着面纱,一身仙气儿地看着田里干活儿的农人们。因为有“粮仙”亲自看顾,所以那里的苞谷产量却是两石三斗至两石七斗。亩产七八百斤粮食,这就是粮仙的神力在保佑。

    经此一事,辉州地界无论是上层官员还是各个村庄的百姓,没一个不知道忠武侯府、以及忠武侯府小姐和小少爷的。在农人及平民百姓中,青舒姐弟成了神仙一样的人物。尤其是农人,慢慢的,将青舒姐弟当成农人的保护仙人。

    良田种的苞谷亩产两斛(石)或两斛(石)以上不再是神话;中等田种的苞谷肥力跟得上又精心伺弄的离亩产两斛(石)也不远了,次等田种的苞谷上心伺弄还有一斛(石)三斗左右的收成。苞谷喳子或苞谷面,那都是饱肚子的保命粮食,对农人、平头百姓而言太重要了。上高度的说法是粮食是民之根本,又是国之根本之一。

    因为这是件轰动的事,农人们喜气洋洋的表现又太过明显,再者上头很关心今年苞谷的产量问题。所以,当年有农官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调查过,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冬天,农人们聚到一处说的话题主要就两个。一个是今年苞谷的产量。另一个是侯府小姐、少爷是救命的活菩萨,是粮仙。

    日子悠悠地过,从春到夏,从夏到硕果累累的秋,再眼瞅着就是冬天了。天气一日比一日冷,可辉州大半的农人每日里喜气洋洋的。他们丰收了,他们今年的苞谷丰收了,亩产基本在两石到两石三斗之间。亩产六百斤到七百斤的苞谷,产量比往年高出一百至一百五六十斤不等。这些可都是金黄的粮食,是饱肚子的粮食。交了税粮后,自家留的粮食每亩比往年多剩一百至一百五六十斤,这全是救命的粮食啊!许多人喜极而泣。

    其实,她多虑了。或许有人当场或过后心里不舒服,但账也不会记到他们侯府头上。因为带着他们干活儿的人是陈知府,他们的顶头上司,又不是侯府的主人。再者,“辉州某某某官员爱民如子,亲临田间,与农人共同耕种话丰收……”的折子递上去,朝廷的嘉奖马上就下来了。而这某某某的一排名字之中包括自己的名字时,声誉有了、功名有了,谁还会记恨那相比而言的微末之事。反过来想,正是这微末之事让他们在仕途上风光了一把,太值当了。

    直到众官员回镇上的驿馆,也没传出哪位大人害病的消息时,坐立不安地等在府中的青舒才算真正地松了口气。当她听说众官员挽袖种地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真能添乱。若是一群官老爷在她家的地里累出个好歹来,算怎么回事嘛!今日之事,若是有人记恨到他们家人头上怎么办?

    古管家对留下的吴管事、张管事等人嘱咐了几句话,这才上马车,追前边的大部队去。

    周大夫率先走过去,上马车。他的药箱由小药童背着。

    古管家应了一声,对周大夫作了个请的手势,“我们也回吧!”

    这时,古元宝走了过来,“爹、周叔叔,马车已经备好。”

    周大夫听了附和,“确实是万幸。”虽然他被请过来就是以防官老爷们的身体临时出状况的,但绝对没想到官老爷们会参与到耕种之中去。看着一群官老爷在地里左摆右晃的,他与侯府众人一样,着实捏了一把汗。为了在顶头上司面前表现,这群人倒是挺豁得出去。不用想,回去了自有赞美这些官员的折子递上去。

    古管家立在周大夫身侧,“你没能派上用场,万幸。”若不是小姐细心地安排了周大夫过来,让周大夫在此坐镇,先前看着那群官老爷在地里随时会软倒架势,他绝不会那么淡定。

    送走了以陈知府为首的众官员,心惊胆战的吴管事和宋管事立在那里,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心说总算是把这群官老爷给送走了。这一个一个的,耽误正常活计不说,耕种质量又不能保证,可他们又不能指出来并制止,着实让他们的人为难了小半天。再者,这一群官老爷若是在地里累出个好歹来,事情可不好办。还好,没弄出在田间地头儿发病、晕倒之类的事情出来,老天保佑。

    陈知府拒绝了,说镇上的驿馆自会准备,不需侯府破费,并走的坚决。

    卢先生自然极力挽留,表示离此不远的果蔬园已经准备好了酒席,请各位大人赏脸。青阳他们几个也上前,以晚辈的身份请求各位大人赏脸赴酒席。

    陈知府带着众官员休息片刻,喝了一碗绿豆汤,夸了一句这汤喝的舒服,传令回康溪镇。

    古管家安排好的小厮、丫鬟们立刻上前,递净面水的,递干布巾(或湿布巾)的,伺候众官老爷简单梳洗并整理仪容。尔后,又端上热茶或解暑的绿豆汤,小厮、丫鬟好一通忙活。

    众官员走入事先安排好的大帐中休息。大帐中桌子、圆杌子都是提前摆好的。

    还别说,陈知府绝对不是在摆花架子。他极其认真地当了小半个时辰的农夫,一直干到中午快停工时间。五十多岁快六十的老头儿,面上虽有疲色但还精神的很,一看就是身体素质极好。萧知县和于县辅的面色也不错,正停下来擦汗。其他官员可就惨了,除了三四个形象保持的不错,其他人大都狼狈不已,官袍的边边角角沾了土屑不说,还脚下虚浮地被人扶出了田间。

    田地里的农人也傻掉了。为安全起见,干活儿的基本都离官员很远。但为了让视察的官员看清楚耕种过程,只选了侯府的五个自己人出来在官员的眼前干活儿。现在这五个人都被抢了活计,手足无错地充当“指导”,而官员大老爷们却在那里笨手笨脚地耕种(捣乱加祸害种子)!农人有的以为自己在做梦、有的以为是自己眼花。当然,也有人兴奋不已:这些官老爷太好了,居然还会干农活儿……

    卢先生笑眯眯的,心里却在暗骂:姓陈的,你个老狐狸,在场的官员全让你一锅涮了。

    青阳他们四个当时就眼露问号,不知道这是上演的哪一出?

    其他官员一见,有那聪明的,第一时间抢过点种人的篮子,一边向无错的点种人讨教,一边跟在犁杖后头点种。紧接着是萧知县和于县辅,抢了活儿干。剩下的官员,别管愿意不愿意的,陈知府这位顶头上司都当起了农夫,他们哪敢不跟?于是,侯府的良田上便有了这样的景象,一群身穿官服的官员笨拙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干着农活儿。

    看着热火朝天地耕种的人们,陈知府来了兴致,挽了袖子上前,竟抢过前边一个壮汉扶的犁杖要犁地。大家吓了一跳,上前抢犁杖的抢犁杖、劝的劝、拦人的拦人。当今圣上重农耕,陈知府浸淫官场多年,表忠心的机会自是不会错过。因此,他大手一挥,自是霸道地占了犁杖,让旁人指点着当了一回农夫。

    一个年轻的官员见此,抽了抽嘴角。虽然他也有心踩别人的脚印走,但又觉得那样太丢人,只能作罢。

    古青阳、古青灏、陈乔江、洛小荣四人作为卢先生的学生,自然是有样学生。他们按大小排队,跟在自家先生后头踩着先生的脚印走。

    卢先生这个人,你不佩服都不行。是,他不懂稼穑之事,他也走不稳当,但胜在聪明,眼睛也尖。陈知府的左右两侧有那么多带刀衙役在行保护之责,卢先生又不需要和陈知府齐头并进,落后十来步正正好。因此,卢先生看准了衙役们走过的脚印,踩着衙役们踩实的脚印前进。

    其他官员却是倒了霉了。不仅走的狼狈,鞋子里进了不少的土,越走越不得劲儿,难受的紧。

    萧知县亲民,对农事也算了解,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因而,他陪在陈知府身边走的很自如。于县辅在家是种过田的,更是没话说。跟随的几名农官走的也不狼狈。

    陈知府年轻的时候是名武将,中年后才远离了军营。而且,陈知府为官不是五谷不分的人,也曾有过到乡间视察耕种或秋收的经验。因此,他知道怎么走稳当,因而走的还算稳。

    此刻陈知府已经带着众官员走进了田地中。翻过的、刚耕种的田地,土地正是松软的时候。一脚踩下去,自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这下可苦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些文官们。

    吴管事退后,向小管事们打了个手势。小管事们机灵的很,立刻带着各自负责的人手各就各位,继续耕种。

    古管家立刻意会,回头对身后的吴管事说道,“让他们散了,继续做事。”

    萧知县向古管家使了个眼色。

    众人谢恩,并一一站起来。许多人激动的都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摆了。无论老少,都是种地的、都是小老百姓,以往哪里见过这等的阵仗?哪里见过这么多的官、这么大的官?

    陈知府让众人起身,并要他们继续干活,不必拘束。

    一行人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巳时过半。田地中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的一千四百多人已经停下了手边的活计立在原处。陈知府一行官员一到,负责人一声令下,田里、地头儿瞬间跪倒了一大片。

    卯时尽,辰时已到。陈知府为首的一行官员登上马车,由萧知县、于县辅等当地官员陪同,出发前往侯府的田地。

    卯时三刻,卢先生带着四名学生来到府衙。古管家带着八个家丁跟随,一旁还有洛三亲自带领的鹰卫护卫在侧。

    青舒目送鹰卫护卫着马车走远,吩咐蔡铁牛关闭府门。她虽然留在府里,但不是无事可做。她已经分派好了人手,每隔半个时辰就会有人回来向她通报“视察春耕”的进展情况。若发生什么变故或者遇到麻烦,派出去的人也能快马加鞭地回来禀报给她知道。

    陈乔江四人答应一声,恭敬地请先生先坐进马车里,这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登上马车。

    此刻,四个学生穿着一模一样的明蓝色书生袍、头戴书生帽,一字排开,个顶个的精神熠熠、朝气蓬勃。卢先生点了点头,“上车,该出发了。”

    八岁的洛小荣,依然是那个唇红齿白的小正太,稚气十足,非常招人喜欢。因为他年龄最小,而且乖巧的很,卢先生对他一向不严厉。

    十岁的青灏在别人眼中还是那个腼腆的、无害的、漂亮的小男孩儿。但卢先生清楚,这孩子就是个扮猪吃老虎的。好在他没长歪,不会主动去算计人,还很会维护兄弟。长大后肯定不会是个简单的人物。

    十岁的青阳,看面庞仍然是眉目清秀的小正太、仍是稚嫩依旧的小男孩儿。但此刻他的神情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肃穆。对此,卢先生既心疼,又觉得安慰。

    已经十一岁的陈乔江,脸上稚嫩的小男孩儿气正在褪去,已向少年人迈进。卢先生心里有数,这孩子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不是作学问的料。可这不代表这孩子是个废柴,他的未来在别处。若引导得当,日后必有展翅高飞的时候。

    卢先生心中满意,面上却不显,一脸的严肃。

    卯时二刻,陈乔江、青阳、青灏、洛小荣四人换好衣服,在卢先生面前一字排开,异口同声地道,“学生见过先生。”

    转眼到了第二天,府中人天不亮就起身忙碌起来,并抓紧时间用早饭。伴着晨曦,镇门开启的时候吴管事、张管事、丁管事三人带了两名鹰卫骑马出了镇子,疾驰而去。

    这要是苏妈妈在场,肯定又要唠叨青舒没个小姐的样子,带着少爷们胡闹了。

    青灏自然是很给面子的,凑过来咬下一口果肉。

    青舒立刻把自己没咬的苹果的另一边递到青阳嘴边,看着青阳“咔嚓”一声脆响地咬下一口果肉来,满意的不行。之后,苹果在手里一转,避开两个咬过的地方递到青灏嘴边。

    青阳点头,探了脑袋过来,张嘴啊了一声。

    青舒笑眯眯的,“苹果要这样吃才好吃!削皮、切块儿之类的,是做给外人看的。咱们都是自己人,不会笑话彼此的。”

    青灏的眼睛瞪的溜圆,慢了一步提醒道,“还没……切”他心里有点小懊恼,递苹果的时候怎么就忘记切了呢!

    “有两个会心疼人的弟弟真好!”青舒感慨完毕,喝了一口水,水杯放桌上,然后苹果拿到嘴边,“咔嚓”一声轻响,咬下一口果肉幸福地吃了起来。

    青灏一笑,脸上现出两小酒窝,“是洗过的。”

    青阳侧头看青灏,“苹果洗过了吗?”

    青舒笑眯了眼,面上的倦容一扫而过,一手端水杯,一手拿着苹果。

    青灏也不含糊,不知道从哪里拿的苹果递到了青舒面前。

    青阳和青灏作为古府未来的顶梁柱,在青舒招集人手议事时自然是在场的。只不过他们二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认真听,没有说话罢了。这会儿见管家与管事们退了,青阳忙过去倒了杯温水端给青舒,“姐姐,喝口水,润润嗓子。”

    众人从青舒的书房退出来后并没有散,而是被古管家招集到别处继续议事去了。

    青舒这边招集了古管家和吴管事、张管事、丁管事,还有后院总管事苏妈妈以及管事娘子蓝鸳,议明日之事。她再一次确认各个管事的职责范围及承担的责任,还重申了许多重要的注意事项,最后警告大家若谁出现一丁半点的差错必将重惩之。

    卢先生闻言满意的不行,一边捋着胡子,一边夸青舒懂事,还不忘点菜。因为在驿馆陪同陈知府用过晚饭,再加上一路舟车劳顿,他不再停留,直接回住处洗漱安置了。

    青舒没有异议,欣然同意,并提前谢过卢先生,还主动请缨,说事后会亲自置办一桌酒席答谢卢先生。

    卢先生接过五页纸,仔细看过,点头,“不错,很多细节都有注意到。”说罢,把写满字的纸放到青舒面前的桌子上,“明日在场的都是辉州府的各层官员。你是女子,不适合露面,留在府中坐镇即可。在他们面前先生好歹有几分薄面,明日就由先生带领四名学生在旁作陪。”

    青舒放下毛笔,确定没有遗漏的,吹干墨迹,这才把五页纸恭敬地捧至卢先生面前,请卢先生帮忙过目。

    因此,在卢先生回府后,青舒向卢先生咨询了一些明日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自己拿不准主意的一些小细节。之后,她拿出用一下午的时间拟定写就的招待流程、招待期间的各项注意事宜等内容的四页纸拿出来,又在第五页的空白纸上加上从卢先生这里获知的信息。

    青舒也不是傻的,自然不会干得罪本地官府的事,更不会没事往前凑,自己给自己招那种即便费力也不一定能讨好的事。再者,明日侯府上下还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全力应付陈知府一行官员视察春耕的事宜呢!

    下级官员盛情款待上级领导是人家的本分。你一个空有侯府的空架子、根本没有侯坐镇的侯府抢人家应得的功劳和表现机会,那不是拉仇恨、招人恨吗?再者,为官者多数架子非常大、毛病还多,且每个官员的喜好皆不相同,需要注意的事项多多,伺候起来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只有当官的能够应付当官的,懂得里头的道道儿。

    傍晚十分,与陈知府等官员同行的卢先生回到了镇上。陈知府等官员自有当地的官府盛情接待,晚间休息还有官方的驿馆,不需侯府操心。再者,侯府也不能操心这事,更不能插手安排众官员的事宜。因为一个弄不好,很容易惹是非。

    青舒合上信,面露笑容。既然语嫣说是大惊喜了,那么这个大惊喜一定是指芸郡主和步五哥的婚事。看来步五哥自己也是愿意的,否则语嫣不会这么高兴。步五哥居然不声不响地就这么走了,她今天没能当面说一声恭喜,好可惜!她猜芸郡主也是喜欢步五哥的,确切地说是暗恋,还暗恋了五六年。两情相悦的男女结为夫妻最是幸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他们能相亲相爱地白头偕老!

    这是芸郡主的亲笔信。芸郡主在信中说,很想念青舒,问青舒什么时候会进京。匣子里的首饰是她选了好久才弄齐的。本来想年前送的,奈何当时缺了十二件中的一样,因此送的迟了,希望青舒不要怪罪。再有,她的婚事已定,是圣上亲赐的,于今年九月初七完婚。她的郡马是步五。她邀请青舒进京喝喜酒。

    她把纸张拿开放到一边,取出精美的匣子放到桌上打开,里面竟露出一封信来。她一手拿信,一手将顺滑的绸子揭开,竟看到满匣子金灿灿的首饰。她一脸意外地挑了挑眉,赶紧撕开封口的信封,取了里面的信看。

    青舒勾了勾唇角,取了步五留下的钥匙,打开木匣子上的小锁子。掀开木匣子的盖子,只见里面还装着一个外观雕刻的精美之极的红木匣子,而匣子的上边躺着半张铺开的纸。纸上书“内有大惊喜”五个字。这明显是语嫣的笔迹。

    青舒先是看了步语嫣的信。从信中知道步语嫣在长辈们的监督下正在老老实实地安胎,家中一切安好。她不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