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 演艺团体

    第四十二节 演艺团体 (第2/3页)

不下班,属下也没法下班,谁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突然召见某人谈话或者要看什么材料

    这种抱怨原本仅仅局限于元老的身边工作人员或者徒弟、学生之中。渐渐地,随着元老们的位高权重,他们勤奋工作也渐渐波及到了管辖的整个单位,弄得归化民们叫苦连天。

    最后不得不由相关部门出面对元老的工作时间加以规定和限制,免得随心所欲,搞乱所有人的生物钟。

    丁丁在下午五点的时候来办公室,意味着即使有元老院的限制性条款,他的属下们大概也得挨到八点之后才有可能下班了。所有人都在胆颤心惊的等待着总务科的妹子出来“订饭”。

    幸运的是,总务科的妹子没有出来订饭。丁丁回到办公室更多是想理一理自己的头绪,而不是急着要办什么公。

    机构调整对他的部门影响不大,目前他管理还是过去文宣口的那部分。胡青白虽然是“相”,但是基本不过问非教育类的业务。

    他的管辖范围不大,但是机构却很多,凡是和文化或者宣传搭边的部门都在其麾下。文宣部大楼的门庭里悬挂着它下属的所有部门和机构:广播电台、临高时报社、临高木偶剧团、中央实验艺术团……

    琳琅满目的牌子不少,但是具体细分起来其实只有三个部分:出版、演出和群艺。相对应的也有三个部门:宣传处、演出管理处和群众文艺处。

    若是在旧时空,他这里属于业务管理和指导,但是在本时空,具体的业务实际也要他去做。说是管理,实则还要经营。

    诸如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不论是内部发行还是公开销售,从采编、校对、清样到发行,一开始都要元老亲力亲为。这十年来借助于教育系统的卓越贡献,丁丁算是一步一步把这些活给理顺,安排下去了。但是归化民的能力和学识都有局限性,很多事情还是要元老自己来。

    丁丁的老婆潘妮现在常驻在百仞镇的光明大姐,集诸多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的总编为一身。至于最关键的《临高时报》、《启明星》和《每周要闻》的总编职务,慎重起见还是由丁丁自己兼任。

    演出团体相对而言对元老的依赖要略少一些,毕竟17世纪还是有一些民间演出团体的,诸如马戏班子、木偶戏班、地方曲艺班子、各种民间艺人之类,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演出水平低,演出剧目不合适的问题。而且艺人大多穷困,若不能给予适当的保障,他们大多会流浪离去,完全不能“掌握队伍”。

    所以尽管喜欢把“市场化”挂在嘴边,元老院在文艺流域最终还是不得不走回到“官方团体”的老路子上。

    丁丁也好,整个元老院也好,都不喜欢“官办演出团体”。因为每多一个团体一个项目,就要多出一笔人头费和运营费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