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 (第1/3页)

饥饿,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滋味?

    对于这样的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感觉,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受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来说,那甚至就是一个无法理解的生僻词。

    由此,也就有了下面这个应当是真实存在的笑话:说是在饭桌上,小刚的爷爷指着新买来的“曲麻菜”(一种野菜)说,他那时候总吃这个了。

    小刚说,爷爷你又吹牛皮了,你那时候吃得起吗?

    小刚知道,刚刚上市的曲麻菜是二十块钱一公斤,是一种稀罕物。

    小刚不知道,爷爷说的那个“那时候”,吃野菜是“家常便饭”。

    有材料这样写道:“……大饥荒不止一年。一般是从1958年到1960年、1961年或1962年。此外,仅四川省1960年底的人口,即比1957年减少约一千万。而四川饿死人的情况,持续到1962年上半年……”

    “我们北方特别是赤峰地区纯属饿死的却没听说有几个。为此,我曾想,那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相对来说还是地广人稀,树木多,可吃的野菜多,野菜救了许多人的命。”

    一位亲历者发出了上面的这段感叹。

    饥饿,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滋味呀——在当时,实行的是极端的计划经济,“商品”是一个可怕的词藻,“流通”就意味着“反动”,比癌症更可怕!

    在当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成了无形的枷锁,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了那一点点儿可怜的、贫瘠的土地上。

    于是,就连逃荒也成了死路一条,那可是“氓流”啊!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段历史已成就了共和国的一块伤疤——揭了会痛,不去揭会更痛,后患无穷!

    因为那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一滴眼泪,即使因岁月而蒸发,也会留下几段咸涩的痕迹……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费目写的一篇新闻调查报告,题目叫《大饥荒》,写的是几个赤城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挨饿记忆,亲身的经历。

    三年大饥荒,被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

    官方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亦称“三年困难时期”。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导致饥荒的自然原因,比如自然灾害,在导致包含中国大饥荒在内的现代饥荒的各种原因中是相当次要的,因为这些自然因素通过合理的政府经济政策完全能够应对。而恰在当时中国的公权力缺少来自各方的监督,无法及时修正错误政策,人祸大于天灾,这才是悲剧!

    费目在做这次调查时,还发现了一幅那个年代的宣传画,名曰《丰产图——坐着花生过黄河》。

    一颗花生开壳去瓤,做成一条小船。

    “花生船”上坐着一个成年人,划船过黄河。

    画面寓意为一颗花生做船能载上百斤的成年人,可见花生之大,那个年代“浮夸风”之悬。

    那样的一个年代,到处都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的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