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

    第四十二节 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 (第2/3页)

论。

    人定胜天,人真的能胜天吗?费目认为,根本不可有!

    调查中,费目还曾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高中生,是大队书记的儿子,学校组织学生作文演讲比赛,在他的作文中竟然出现了“一棵高梁打八石”的“豪言壮语”——一石粮大约500斤左右,八石粮相当于4000多斤。

    “按此推论,亩产过万还真不是问题,亩产上千万斤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费目只能报之以苦笑了。

    荒谬至极!

    下面的内容,是费凡的亲历。

    下面的内空,来自费目对费凡的采访,儿子采访了老子。

    费凡跟在母亲的身后,将家里所有的小米、棒子米,还有腌渍的辣椒、芥菜缨子等咸菜,一袋袋一锅锅地送到生产队。

    费凡当时感觉更多的是兴奋,很好玩,吃饭的时候去食堂,只要端两个洋瓷盆子就行了,一只装饭,另一只装咸菜。

    自家的锅灶闲起来了,只要在每天烧炕的时候,往锅里加上几瓢水,再往炕里填几把柴,就妥了。费凡很爱吃那些“百家门”牌的咸菜,有酸口的,有咸口的,有辣口的,还有清香口的,往嘴里夹上一筷子咸菜,再和着棒子米饭、小米饭抑或是高粱米饭,津津有味地咽下,真是幸福。

    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因为费凡的幸福感觉而维持太长的时间。

    当“百家门”牌的咸菜吃净了,当各家各户交到生产队的粮食也都吃得差不多的时候,生产队长开始坐不住了,因为大食堂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不得不想尽办法地东挪西借。

    胡家有点儿特殊——集中粮食办食堂之前,胡荣河留了点儿“后手儿”,藏起了一些粮食。

    食堂里吃不饱了,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在家里做点儿“小灶”。

    心眼实在的人家可就遭了殃,成年人每天只有一斤粮的饭票,小孩子就更少了,只有半斤或七两,根本吃不饱。

    王大娘摸着黑儿用茶盘子给费家送去点儿爆米花,费家的女主人感激涕零,跟人家说了半天的好话。

    1959年的暑假,村长胡荣河带着费凡这样的小孩子到打瓜地里去踩打瓜,就是把那些烂了的打瓜踩碎成泥,再用清水将瓜子冲洗出来。

    一上午的劳动结束时,胡村长找来一堆还没有烂掉的打瓜皮,用刀削成条子,推进锅里,无油无盐地用清水一煮。

    “吃吧,这比红军长征时吃草根和皮带可强多了。”

    胡村长咧咧嘴说。

    吃罢这样的午餐,从村子到打瓜地也就是十几里的路,可费凡回家时却歇了两歇。

    实在走不动啊,饿的。

    1960年,费家因为费凡的一点儿“小聪明”,得到一些额外的添补。

    从1958年的“大跃进”时说起吧。

    1958年,四十八顷村在庄稼地里开了很宽的一条大渠,那可是上百个劳动力干了一个夏天才修成的。

    这条大渠就是前面提到了那个马红学的伤心地——南大壕。

    南大壕提不上水来,成了“样板戏”。

    魏民书记来了,带来了一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