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不惜代价

    第六十七章 不惜代价 (第2/3页)

    这种感觉,前所未有,当时,他就在心中暗暗咒骂,很对自己说了几句狠话。

    可是,现阶段国情如此,无可奈何。

    变革之路,任重道远。

    因为中国人在皇帝面前,暂时还站不起身来,就不能不把洋人往下拉一拉,叫彼此的高度,差得没那么多,距离没那么扎眼。

    还有,四国公使行单膝跪礼,对关卓凡,是重大的政治利好。

    关卓凡已经叫人放出风去:四国公使请行鞠躬礼,明载于《天津条约》,黑纸白字,咱们非常被动——要怪,只能怪当初条约没签好。

    这种舆论形成了,到了时候,四国公使觐见皇上,却不得不行单膝跪礼,这——岂非皆轩郡王折冲樽俎、力挽利权、旋转乾坤之功?

    至于《天津条约》那些微妙的文字纠葛和泰西各国的实情,除了他,中国有几个人搞得清楚?

    到时候,朝野内外,不论新派、旧派,还不都是一片欢声雷动?

    关卓凡和阿礼国各怀心思,你来我往,终于在“博览馆”一事上,彼此的利益,形成了交集。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成行,英国人是非常紧张的,阿礼国接到伦敦的训令,严密监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互动,要确保美国不会对中国的市场,形成垄断,以致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

    铁路是前车之鉴。

    中国庞大的铁路网建设,“一期工程”几乎全部落入美国人之手,英国人异常懊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而且,英国人判断,“一期工程”之后,美国人修筑超长距离、复杂地形铁路的经验和技术,会更加成熟,英国恐怕更难和美国竞争中国的铁路份额了。

    毕竟,人家有一条“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太平洋铁路,正在国内修着呢。

    论工业能力,其他任何一项,英国都有完爆美国的把握,唯独铁路,比较心虚。

    但是,铁路的覆辙,决不能重蹈,就是说:啥事都要开个好头——等人家签了约,开了工,自己再往里边儿掺和,可就晚了。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动静,英国公使馆盯得极紧,但是,美国和中国的所有实质性事务的会谈,都是“闭门”的,很难打听出来,他们到底达成了哪些协议?

    阿礼国想方设法,终于拿到了这么一条情报:中国委托美国,在首都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博览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阿礼国了解到,这个“博览馆”,重点并不为展示中国自己的物产和成就,而是要搜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