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馍头

    第五章 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馍头 (第2/3页)

家里闲散无事,和林杰一样,有人用时去工地当当小工,也谈不到能挣几个钱,和林杰不一样的是林兵偷偷抽烟,打工挣的还不够抽烟呢。堂妹林平还小,现在还在读书。

    农村人不是不舍得在教育上投资,他们也不是不明白读书的好处,教育也是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的。摆在农民的孩子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通过学习,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或中专,在九十年代,国家还是包分配的,大学或中专毕业了,顺理成章地分配在某个单位,就有了生活的基础,就有工资可赚了,也就是农民所说的飞黄腾达了。第二条路,那就是孩子读书没成功,年少的时候在社会上闲散无业,有一搭没一搭的打个短工,能赚点是点,年龄大点找个能出力赚钱的活赚钱,然后,打工,打工,直至终老,这就是一条常规农民所走的路。

    农村和城镇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使得教育水平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小学的教师通常都是临时工,拿着正式工老师三分之一的工资,有时只好靠在农村种点地养活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还得照应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人养不住了甚至就半途不干了,孩子们没有人教的时候很多。再者农民种田除了交公粮所剩无几,能吃饱饭已经很不错了,再投资让孩子读书,赚钱没有出路,那是不敢想象的。农村经营模式的落后使得农民不得不时刻劳作在土地上,耕田、除草、除草……收获,那是一个农民正常干的工作。像林凡这样能读到高中或是让孩子读上大学的那是凤毛麟角,农村出个大学生那不是说句不容易就能道尽的。可以说多少心酸多少泪啊!

    山里的空气很好,没有城镇的污染,每天清早是一天中空气最好的时候,红ri初生,鸟儿在林间飞来飞去,不时发出悦耳的鸟鸣。带着土腥味和花草香清新的空气,清澈透肺。美国人说,中国农村人的厕所比他们国家的餐厅空气还清新那也不是空穴来风。

    林凡的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生活的困顿使得他没有了生活的喜悦,唯有在秋收的时候感觉到收获的兴奋,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家人和口粮终于有了着落。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他将两把镰刀磨的霍霍亮,穿着为秋收准备的破衣烂裳,一幅准备干活的模样。林杰和林凡也一样,全幅武装,身上穿着的是劳动准备的旧衣旧装。

    “准备开镰吧,去喊声你三叔林父轻声说。

    每年秋收的时候,林家的安排都是一样的,林凡对此再熟知不过,先将最艰苦的劳作作为工作的开端,人困马乏之后逐渐向村中心靠拢,等人们快累倒的时候,秋收工作也就基本结束了。

    集齐三叔三婶一家人,林凡他们浩浩荡荡地向东山沟村南山走去,路上村里的红男绿女也纷纷向自家的田里出发。这里是他们家最远的一块地,这块地在南山山后,他们一家没有大型牲畜,有的只是小小的独轮车和几副挑担,收获这块地要爬坡下沟,搬运一趟大约有一公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