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锦绣坊

    第十八章 锦绣坊 (第2/3页)

提醒一下他们,无奈古代人又不会阿拉伯数字,更不会珠心算,只好作罢。

    送货单和出货单的概念还有存货管理制度是夏晓晴引进的,家里人多是第一次做生意,又是小孩子难免会出点错,虽然都是家里人不存在信任问题,但是夏晓晴还是想尽量做到正规化,难保以后家里还要做其他生意呢,有点规矩总是好的。这次合作的福满楼掌柜和李管家都挺实在,每次都是按时付帐也不短少钱银,但是以后换成其他人可就说不准了,所以夏晓晴才如此强调。

    夏大姐和夏晓晴一起坐在炕上,把钱倒出来用大布兜着,就开始数钱。数钱这个活夏晓晴还是挺乐意干的,都是明代古钱还有银锭,可全是古董啊,如果拿到现代不知道能换多少钱呢,想想都觉得兴奋。看着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钱,夏晓晴心里是一阵舒畅,自己才到了古代就能赚钱,看来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自己真是个人,哈哈······

    夏大姐和夏晓晴两人把一千个铜钱穿成一串,穿好了几十串,又拿了小秤把散碎银子过了秤,算上那个五两的银锭子,钱匣子里的钱折算下来一共有六十七两多银子。夏大郎和二郎折腾了半天,在父亲夏仕齐的指导下,终于也把帐算出来了,算上买调料的支出,刚好和匣子里的数量差不多。

    算好帐,看着匣子里孩子们的赚钱,陈氏把零散的二两银子拿出来递给夏大姐,让她去赶集的时候去镇上买几尺布回来,给家里每个孩子都做上一件新衣服,再给弟妹们买点好吃的回来,然后又叫夏大姐把钱匣子细细地收好放到箱子里。

    自从了解了明朝的物价水平,夏晓晴知道二两银子就是两千文钱,在一般农户家里可以算得上巨资了,有些家里一年都存不下来这么多钱。买点布做几身衣服,再买点好吃的,肯定也还会有剩余。

    隔了两天又到了赶集日,夏大姐就带着夏晓晴上镇上买布去了。

    到了镇上,夏大姐先带着夏晓晴去了绣坊,她要先把这个月积攒的绣活交上去。

    夏大姐熟门熟路地带着夏晓晴从侧门进了锦绣坊后院,径直走到东边的一间屋子里走去。虽然时间还早但那间屋子里面已经等满了人,想必也是跟大姐一样也是来交绣活的吧。

    夏晓晴打量起这间屋子,屋子颇大用雕花隔断分成外屋和里屋,外屋就是妇女等待的地方,里屋应该是收货间,只见里屋靠墙处有一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