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品三国

    第二十二章 品三国 (第2/3页)

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这个似乎也挺有道理。

    “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有理由据,简单扼要。

    怀疑这一事件的人很多,举证反驳的也很多。可是,能如此简单明了地说清楚的,就恨少了。不需要太多的考证,不需要太多的例举,只是简单地逻辑推理,事情就很容易地说清了。

    谢敏振不禁为之点头,渐渐地放下心了。别人听他说的简单,以为很容易,似乎谁都能来做。可是谢敏振知道,越是这样,需要的能力越强,难就难在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一些难得题目,许多学者能钻进去,却出不来。到最后,只有自己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是同一层次的人才能理解。若是让他用通俗的语言,或大家常用的语言说出来,却怎么也做不到,正是所谓的“茶壶倒饺子,有货倒不出”。

    张斯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

    只是大家却没给什么掌声,因为一般同学,根本听不出其中的好处。再者,学生鼓掌,多在有趣的笑话调侃上了,正正经经的推理,他们可没兴趣。

    张斯继续往下讲,各种知识开始出现,各种解释、各种介绍也开往外涌。

    文化名人,古代制度,地方风俗,随手拈来,侃侃而谈。

    同学们的掌声也越来越密集,其实张斯不喜爱这样的。因为在教室讲课,没有话筒之类,全凭口说,声音有限。大家每一鼓噪,他的声音便会被淹没,只得停下来,待大家安静了才能继续。

    所以他讲话,总是断断续续的,不能连贯。

    开始时,冯涛还站起来示意一下,让大家安静。

    后来就直接放弃了,因为不顶用,没人理他了。

    边上的班级,被这密集的掌声与呼喊给吸引了。

    大家都在好奇,(3)班怎么回事?集体发疯啦?搞什么呢,这么兴奋。

    胆子大的,从后门溜出了班级,顺着墙根,悄悄地走到(3)班。找了个窗口,趴在那儿看。窗内的同学正听的起劲,忽闻“咚咚”的声响,转头一看,正有人敲窗呢。

    打开窗子,外面的人问,这是怎么个状况?

    窗内的人,一边指着台上,一边兴奋地给窗外的人介绍了一下。

    窗外的人听完,走开了。

    过了会儿,却有更多的人出现了。

    原来,离去的人回到班级,将方才所闻所见,大力宣传了一遍,同学们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

    学生讲课?

    还三国?

    满堂喝彩?

    还有老师带头起哄鼓掌?

    多说一句,同学们就多一份好奇。

    这学生谁呀?这么厉害。

    于是,不顾班委喝止,开始有人溜走了。

    群体活动,就需要一个带头的。

    有了第一个,就不怕没有第二个。当头一批人离开后,忽的一下,接着就是一大批走了。

    有道是法不责众,前面那么多人,我还担心什么?

    抱着这种心思,走的人便越发多了。

    到了(3)班,这次不用再敲窗了。

    因为已有人捷足先登了,原来另一边的班级,已经把窗子给占了。

    靠,大意失荆州啊。

    心里边骂,边上去找熟悉人的搭讪,给让点地方呗,有道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吧?于是,窗台又进行了一番重新分配。

    前后共三个窗户,后面两个都让男生占了,前面占的是女生。

    听着教室内精彩的演讲,窗外的人也随着鼓掌呼喊,前面窗户声音尖而亮,后面两窗户声音沉而稳,泾渭分明。

    这么讲历史,没听过吧?

    现在有的听了,台上那小子谁呀?

    似乎叫张什么的,人倒长的挺英俊的,没想到还满有学问的嘛。

    “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