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议论风云

    第五十三章 议论风云 (第2/3页)

——《京城晚报》主编

    “就像一道惊雷,无声处平地而起,照耀了万千读者。张若虚先生的作品,细腻动人,读者若品香茗,淡涩中自有千般滋味。还望再接再励……”

    ————九剑书生

    “张先生的作品,似乎与以往的不大相同。但读来全无隔阂,反倒有种亲切感,大概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与透着古风的文字风格……”

    ————毛笔

    “张若虚,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位雅士,透着书卷气息。写的虽是武侠,但文风缱绻,十分迷人……”

    “好书,不解释……”

    “作者要努力,我等坐等更新……”

    “加油,继续期待中……”

    “经典正在诞生……”

    “……”

    评论五花八门,大部分是些读后随感,说的很零散,也有些眼光独到的,颇有几分见地。总体而言,可谓一片好评,喝彩处处可闻。

    当然,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这些评论多出于《射雕》读者之手,若是不喜爱,谁有兴趣写评论?

    《射雕》凭借良好的口碑,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读者人数猛地涨了一倍以上,张斯获得的利润,如今已经定型,不大可能增多什么,但获得的影响力就难以现在就下定论了,一切都在发展当中。

    许多人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天地传奇》首先通过《京城晚报》的关系找到了张倩依。

    原先的意思,是希望能买下《射雕》的版权。

    张倩依跟本没容他们商量,直接拒绝了,连价钱都没问。

    这是张斯提前交代好的,无论如何,版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前世的人,大都知道,金庸的,拍电视剧是可以一部拍上七八遍,并且还能保证收视飘红的。再加上各种改编,包括电影,漫画,游戏……会获得多大利润,凭膝盖也能知道。

    不过,在杂志上连载的事却定了下来。

    杂志与报刊的读者群不一样,尤其《天地传奇》这种双月刊,等它发行的时候,报纸已连载了好久。

    杂志的时效性与报刊无法比,可胜在容量大,尤其连载长篇,占了很大的利处,所以许多人都愿意买杂志,而不选择报纸。

    与《天地传奇》一样有眼光,或者更有眼光的,则是那些盗版商们。

    在《天地传奇》之前,《射雕》已经有集结出版的小书了,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敏锐的嗅觉。

    凭着这份“无本生意”,许多人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

    张斯自然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可惜的是,他只能任其发生,而没有丝毫办法。

    华国这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再加上执行不力,还有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就是一团刺猬,想上去咬两口,可惜不知如何下口。

    当然,于张斯而言,也不是全无益处。

    至少,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射雕》这本,也知道了“张若虚”这位作者。

    一位作者名气是否大,他的作品是否畅销,看官方的记录,往往不如看盗版程度来的准确些。

    盗版界才是一个真正的战场,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不管你是文豪,还是无名小卒,一切以作品是否受欢迎来抉择。

    按目前这种状况,张斯的还不是排在最前的,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

    就像凭空出现的一般,没有任何借力,没有任何名人支持,是一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马。

    盗版商提到这本书,目中满是敬意,不是说他们多么爱看武侠,而是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表示尊敬。

    为了表示这份敬意,唯有努力继续盗版了。

    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反正“张若虚”是成功了,这三个字正在慢慢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一直按这样发展下去,张斯定然喜闻乐见。

    有道是“福兮,祸之所依”,令人无奈的事,往往就藏在其中。

    在持续的好评中,终于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

    “武侠真正的起源很晚,是一种不值得兴起的体材,一个文学史上的畸形儿。它之所以能出现,纯粹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意淫的产物。

    在想象中成为一代大侠,飞檐走壁,快意恩仇,一纵便是十余丈,一刀能杀数十人。大抵,没有那种类型的,能如此的无聊。

    而且,也浅薄的可笑,根本无视生活常识。

    出入皇家大院,竟能来去自如,外出随便吃顿饭,也动辄花上好几两银子。

    这种可笑的地方,随处可见,不必细说。读者也正可借着这些,躲避现实苦恼,整日意淫着大侠梦。

    国民乐此不疲,于这个民族而言,实在说得上可悲哀的了。

    自开放以来,港台武侠随着影像明星等,纷纷在大陆抢滩。

    一番你争我夺,腥风血雨,好不热闹。许多人见钱眼开,看港台诸位同行囊中饱满,心动不已,纷纷摩拳擦掌,也要“投笔从戎”,试一试身手。

    所幸大部分人不适合混这碗饭,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如今却出现一位人物,名叫“张若虚”,写了一部《射雕英雄传》,坊间评价极高,观者如堵。

    我‘未能免俗’,也寻了一份杂志来看,见识一下到底是“何方神圣”,莫非,真出现了什么天才?可惜的是,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

    俗套的故事,俗套的对话,俗套的情节,一如既往的弱智。

    言语拖沓,明明白的像开水一样,偏偏拽几句古人套话在里面,以显示自己的‘功底’,反而弄的不伦不类,连个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真是莫名其妙,竟有这么多人追捧,还恬不知耻地叫喧着什么‘经典’,什么‘大师’。

    这些人真该回去好好读读书,‘大师’是这么好当的,一个写武侠这种不入流东西的作者,也配得到这种称呼?

    更令人想笑的是,作者竟用了‘张若虚’这个笔名,只是不知,诗人若泉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