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节目之后(三)

    第九章 节目之后(三) (第2/3页)

    通过这种‘野狐禅’修炼出来的‘野翰林’,如果说是内行,就实在有点令人发噱了。

    对于许多观众称其为‘专家’,我还能理解,因为大家并不了解其中的细枝末节。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还一味激赏,我就很难理解了。

    学术问题是个很内行的事,外行不是不能讲,但外行讲内行的话,往往会出现许多错漏。

    《品三国》的问题主要在于,使得学术庸俗化,娱乐化,甚而是娼寮化了。

    学术本身是很严肃,也崇高的。

    张斯同学却使得这些统统不见了,许多人对他的语言很赞赏,说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这也正是我要批评的地方。

    学术有学术的语言,这是它自身品格的一种体现。

    《品三国》中,完全看不出这种高雅的语言,而是在扯家常。

    这是没有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为了获得观众的喜爱,竟将一些史实拆开打碎,用现代语言重新包装,而不顾历史本身。

    这种用学术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完全是娼寮化的……”

    ————大学某教授

    这是从总体上的评价,不好判断是非,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评价的倾向,完全凭作者的喜好。也有一些比较实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子:

    “从一般观众角度而言,我还是非常欣赏这个节目的,不过里面有些错误或是不足,还是应该指出来的。

    第一,资料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清代朴学家王先谦、赵一清、王鸣盛、钱大昕、沈钦韩,潘眉、侯康、梁玉绳等人的注释考证以及丛书、类书有关三国史的资料等等还没有充分利用。

    上述资料,有许多是零金碎玉,搜集起来颇费功力,但专攻三国史的人,这项工作必须要做。

    此外,今人之著作,采择面也比较窄,史家和书名太多,恕不一一列举。

    第二,文中有不少硬伤及注释翻译欠妥处,我在后文将一一举出。

    第三,有些逻辑思维方法和学术见解不无需要商榷之处。

    第四,张斯的历史观点有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他的史观只是强调人性、制度、文化等等,而没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