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你来我往

    第三十七章 你来我往 (第2/3页)

行大规模的采访调查,尤其对周围的居民,挨家挨户地访问。

    报纸上开始出现连续的报道,针对节目中专家的观点,一点接着一点地反驳。

    “据专家推测,桥体崩塌,可能与地方部队的炮弹演习有关……记者实地通过调查,得知当日部队并未进行演习……为了排除影响,特请部队领导放了一枚炮弹,炸开之后,用器械在桥体下测量,没有丝毫波动……”

    “节目中报道的塌方范围有误,记者进行重新测量,是报道中的五倍……”

    “桥下只有一块黄色警示牌,高只及人膝,很不易被人发现……”

    “根据有关部分公示,桥体需要拆除,却只在一段中放了警示牌,其它仍在通车……”

    “专家指出,雨雪天气,在路上撒盐,会侵蚀桥体,加速老化……桃源方位偏南,每年虽有降雪,都不很大,并不曾洒盐……”

    “我报记者查阅了相关文件,桃源高架桥自通车之日起,仅为七年零六个月……”

    “……”

    张斯初到报社,便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分工。

    一些老员工,都被留在了办公室内,处理琐碎事务,进行比较细致的工作。采访之类的,通交由年轻人主持,尤其一些如报不久的学生。

    张斯对他们要求不高,只需做到一点,真实。

    所交上来的文稿,必须非常真实,至于文辞之类的,反不大关注。若是太过显露,触了忌讳,则由他本人,或是老编辑修改。大部分情况下,只处理文字上的事,仍会尽量保留行文间的锐气。

    见张斯大力提拔年轻人,一些老员工看不过去,悄悄向张倩依打报告。

    张倩依没解释什么,将反对张斯比较激烈的几个人,直接解雇,让他们卷铺盖走人。

    这一下的震慑,非同小可,报社的议论声,顿时湮灭。

    当然,张斯不会一味地使用这种手段,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若要长久,便需要另一种处事方式。对于留下的老员工,给了非常好的待遇,工作简单,薪水却高。如此一来,那些心有怨气的人,也感到十分开心了。

    至于报社中的年轻人,在他的鼓励支持下,热情高涨。

    这一次,将年轻人放出去,一是借用他们的锐气,同时也在磨练这些人,以后说不定有大用处。

    而年轻人的工作成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尽管用的时间比较长,花费的也大,更有轻重问题未曾辨清。

    但瑕不掩瑜,看着一条条细致的报道,张斯与张倩依都松了口气。

    “销售情况如何?”张斯问道。

    稿件铺满桌面,横七竖八,十分繁多。

    他则趴在桌边,仔细地阅读,手中拿着几只笔,红黑蓝都有,夹在指缝间,不时在稿件上涂改写画。

    耳朵上也夹着笔,常与手中的笔交换位置。

    “你是不是该休息了?”

    张倩依见他面色疲惫,关心地说了一句。

    张斯仍低着头,边改边说:“等会儿吧,就快好了。”

    张倩依哼了一声,说道:“你若再这样下去,身体就要垮掉了……听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