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诗人之名

    第三十八章 诗人之名 (第2/3页)

出手,便石破天惊,端的是大手笔。友人对我说过,这少年天纵奇才,我看过他的视频,尽管喜爱,却不敢认同。

    此诗一现,我便更改了心中的想法。

    《品三国》虽不错,数十万言,在这两句面前,却只是一堆枯燥透顶的废纸,不值一提。张斯的名字,以此两句,可以传世……”

    “当我看见这句诗,已被冲击的难以言语。

    华夏现代诗始自清末,发展于民国,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写出了许多传世的经典。立国之后,几番动乱,也有些不错的诗作,但较之往昔,却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的年代,每况愈下,更不必细说。

    若有人称自己是诗人,便如称自己是笑话一样。

    这也不能怪外界误会,实在是一些人物,自称诗人,写出来的东西,则狗屁不通,倒人胃口。偏偏以艺术标榜,鄙视别人不懂,于是只好躲进那相互吹捧的圈子,自娱自乐。

    张斯似乎不曾以诗人自居,但在我看来,凭这两句,可称华夏当代第一诗人……”

    “此诗深沉,浪漫,充满哲学意味,加之朗朗上口,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是一首惊艳绝伦的诗,唯一的遗憾,太短了……”

    “此时此刻,桥塌之事为人瞩目,大家心急万分,似乎并没有写诗的佳境。张斯偏偏登载那么一句诗,何以有此闲情呢?其中怕并非读者猜想的那般简单。‘黑夜’是何意?‘光明’又是何意?细思之下,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如今看来,张斯的天赋,在写诗,而非研究历史上……”

    “华夏终于出了一位,令人心悦臣服的诗人……”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正身处困境,而他的诗句,则是在表达自己的决心……”

    这句诗的威力,实在很大,诗坛也冲击的七零八乱,文坛也被搅和了一番,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已经有诗人协会的代表人物表示,希望张斯能入会。

    对此,张斯只笑了笑,没有应答。

    他写这首诗,另有目的,可不单单是为了好玩。

    首先是为了名声,当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名声。他需要吸引注意力,以此得到文人的支持,到时候若有论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桥塌之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可以形成影响,保证它能被公正的解决。

    最后,他确实是在表决心。

    自打入主报社,他的风格已在行动中体现,所有的稿件,都由他把关审核,同意了才能发表。所有,虽然文章并非他亲写,却能表现他的意志。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撰文,成为报刊最重要的稿件。

    行动已经在开始,但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份宣扬。

    这一份宣扬,要能体现他的内心,并表示出办报的宗旨。

    本来,他想写一篇长文,借以阐述《桃源报》的宗旨,自己的理念,以及办报的方针。可细细思量,仿佛无从下笔。若是按照他的心意,当年的《申报》,《大公报》,还有金庸先生的《明报》等等,许多主张都是他喜爱的,并打算尊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