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国际获奖

    第三十九章 国际获奖 (第2/3页)

对一些奖项倒有些了解。圣丹斯电影节在国际上还是颇有声望的,注重创意是它最大的特色,这在电影节里也算是独一份的。正因如此,那也被称为鬼才的聚集地。

    凡是敢来参赛的人,总有些奇思妙想。华夏电影在这一块做的不好,常年处于劣势,所以很少参与赛事,几个好些的片子,与人家一比,也觉得寒碜了些。

    这个时候,就不能提投资不如人,特效技术不如人的话题了。这本就是个考验想象力的地方,成本越小,越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张斯能脱颖而出,定然是依恃了这一条,这倒令我好奇,他拍的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这是专业人士的谈论,给大家指点赛事的特点。

    读者有些理解了,若是单纯注重创意,其它确实可以忽略不少。不过两个星期的拍摄时长,与几万元的投入,还是令人感觉不靠谱,这能拍出什么电影?

    不会是那种看得人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的文艺片吧?

    “据同去参赛的香江电影人刘先生透露,张斯的影片在电影节上非常抢眼,由于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演员,所以有评委称‘一个人的电影’,并且通通给予好评。在观影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不论评委还是观众,都大家称赞

    令同行们佩服的是,他不单有了这个新奇的想法,控制能力也极高。尽管只有一个人,却始终保持着节奏,使人的心跳难以歇下来。由于那股强大的张力,感染力很强,观众中有几个人不适应,提前退了场。

    可惜当时张斯不在,许多人都在寻找他,希望能和他交流一下……”

    报纸在勾起人的好奇心,同时也透露了一些消息,至此,大家才知道这是“一个人的电影”。似乎有些恍然,明白为什么投入那么小了。同时却也更加疑惑,一个人怎么表演,自说自话?岂不很无聊?

    可是上面明明又说了,这部电影“始终保持这节奏,使人心跳难以歇下来”,肯定不属于那种白开水的电影。

    但大家想破脑袋,也弄不明白,一个演员的表演能玩出什么花样。

    至于投资那么小,也是张斯刻意处理的结果。原作的《活埋》,花费有三四百万美元,换成华夏币,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但大部分都进了演员的腰包,导演又拿了一部分,真正花在电影上的钱寥寥可数。

    而他却找了李赛格,因为他只需要有演技的人就行,对于名气,可以不用在乎。因为要参加国外的赛事,而国外的人并不认识华夏的演员,所以即便请了大明星,也不会给影片加分的,反倒花去一笔不小的开销。

    就在民众议论纷纷的时节,报刊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