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身家丰厚

    第四十五章 身家丰厚 (第2/3页)

是历史上的经典曲目。张斯占了作家身份的光,被人高看一等。

    由于是自己的完全原创,已有些人说他是“音乐天才”,更夸张的是称“演唱艺术家”,由此他的专辑自然也就多了几份“艺术感”,那些附庸风雅的人,对此十分推崇。

    “他是有功绩的,大的出乎人意料。

    可能大家尚未意识到,很多少年的男女在讨论《兰亭序》的书法和王羲之的逸事,在辩驳青花瓷的年代与特色,在寻觅头发的故称与型式……

    这些事如此细微,自然小的很,许多人读了,或许感觉不值一提。但我知道潜移默化的力量,比晴天霹雳更有作用。这些细枝末节的功夫,迟早有一天,要令世人大吃一惊。

    我何以如此肯定呢?

    因为在无意之中,我摸索到了贯穿始终的线索。

    从《射雕》到《神雕》的文风清隽,从《品三国》到《明朝》的历史渊源,从现代诗到流行歌的古意盎然……一切都是今昔交汇的,在最先进的技巧中,藏匿着最醇厚的古识。想来,这并不是某种巧合。

    我们的文化有过断层,所以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隔阂,十分之大。而我们的认知与道德出现了问题,随着经济的进步,混乱无比。这是因为,我们无所适从,在错综的社会面前,找不到心里的归属。

    华夏是一个文化浑厚的民族,但眼下这代人,并不是有文化的华夏人。由于对自己的过往,缺少认知,我们难于判断接下来走的路。慌忙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伎俩,或许是高明的,却不见得适合我们。

    而寻根是一项艰难的事情,甚而无从着手。回望我们的遗产,烟波浩渺,我们传承的手段显得拙劣。而张斯寻到了方法,在不经意间,打开一个泉眼,涓涓之流,接连灌溉而来。这样的功德,当世没几人比得上。

    犹记得那次去桃源,在图书馆前见到的景象。

    余先生穿着唐装,踩着布鞋,背着双手,在教许多孩童读书。张先生也在场,一袭长袍,站在一旁静听,面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余先生读完了,他便上场,给大家解释文意,两人一读一解,配合默契。

    那些少小的孩童,并不全能理解,却坐在蒲团上,挺直腰板,默默地听着。

    朝阳下的情景,令我心生感触,桃源出现这样多的有心人,何其幸也。如此功利仓皇的年代,还有人不声不响,在做这样可能完全没人在意的事,这个民族,毕竟是有希望与前途的……”

    这是一篇文化界的评论,与歌曲已没有什么重要干系,不过是作了个引子。内中提及了许多事,是之前人们不曾想过的,倒引起了少部分人的深思。而它很快又淹没在众多喧闹的评论中,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专辑大卖,议论仍在继续,由此带来的事迹效益是,张斯忽然多了一大笔钱。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道:“当年《东风破》出来的时候,翻唱者无数,很多人都用作了商业,张先生却毫不在乎。如今年纪大了,反而没什么气魄,竟要跟我们这些小歌手夺些微薄的利润。张先生是诗人,怎么可以这样庸俗呢?”

    读者看了,不免好笑。

    “那是人家的歌曲,给你们用了一首,应该感恩戴德才是,怎么还说这样的话?张先生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