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国

    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国 (第2/3页)

前者。

    任公一代文中豪杰,铺展所至,“笔锋常带感情”,感人异常,绝非这个时代的人物可比。所以白秋原老先生,在阅看之后,十分激动,给了一句评语:千古雄文,于斯为盛!

    这是何等评价,一望而知。

    “这等文白夹杂的作品,在现今很少见了,突兀地出现,颇令人惊奇。

    这样的文章不好做,过于偏古,便易佶屈聱牙,让人摸不着头脑;偏于现代的话,则节奏韵感下降,读着常不能连贯。张斯功底似乎很足,取的极为适当,既有古文的节奏,又有今文的浅白,朗朗上口,舒畅通达。

    至于其最大的特点,倒不在此处。

    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那无比的气势,浩然充沛,堂堂正正,仿佛充塞了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方,则是情感流露,与这气势合为一体,似乎是热血化成,直接喷洒到纸张上,惊心动魄。

    至此,也便明白了他的用意。

    《相信未来》是在给人希望,《少年中国说》则予人自信,学生若能抱持这两条态度,必能坚忍不拔,即或有无数艰难,也可安然渡过。立石为碑,勒以为文,这便成了秋枫书院的校训。不得不说,这是一很奇怪的校训,无论形式,抑或内容,大概是古今中外独一份的,弥足珍贵。

    倒是有些好奇,小小的孩童,能否看懂这些……”

    《少年中国说》的文体特殊,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但因质量过高,也没什么好评论的。反倒成了一种时尚,许多人学着作,风气一开,甚多文白夹杂的文章便出现了。但多数人处理不好,写的不三不四,闹了许多笑话。

    至于孩童能否看懂,后世一位学生,是如此回忆的:“校前有两碑,本是粗石,被人抚摸多了,十分平滑,光可鉴人。上面是天下闻名的诗文,秋枫书院的学生,没有不会背诵的。所以现今的人,若忽然被问及诗词,脱口而出便是‘床前明月光’,或是‘红掌拨清波’。

    秋枫书院出来的人,条件反射的回答,则是‘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还是颇有意思的。所以一位校友曾经笑言,遇着别人,判断他是否为同类学校的人,便突兀地问这一句,效果显著。

    在少小的时节,对于这一诗一文,并不能理解。老师通常情况下也不提,只在开学的那日,严肃地为大家解说一下。而学生背诵,则是自发性的传统,并不需要别人催促,这是与别的学校区别的地方。

    小小的年纪,很难明白内容的含义。所以背诵的时候,常会想到别的事上去。但有一点,倒是没有变过。在这诗文中有一股‘气’,说不清,道不明,雄壮辽阔,激励人心,学生一直受到影响。

    这样说,似乎有些玄乎。其实不然,正如幼时读李白的《蜀道难》,同样是不理解的,即便是文意也不懂,更不要说其中的典故了,但依然会为那气势所倾倒……”

    文章的影响,在静静发酵。

    它的内容,成为时下议论的焦点,就连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也能听到人们的谈论。大家对它推崇备至,喜爱极了。尤其最后那句荡气回肠的“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风靡天下,人们脱口便能说出。

    义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