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理想未来

    第五十八章 理想未来 (第2/3页)

的理论也倾泄而来,小学生自然听不懂,云里雾里的。

    但为着这眼前的热闹,却拼命鼓噪。别的班被引动,也伸出头来观看,害的许多老师生气,几次去校长那儿告状。

    两位先生都是有脾气的人,在校园里见了,也不打招呼,哼上一声,转头就走。在食堂进餐的时候,必定是一人坐在最南端,一人坐在最北端,似乎很嫌弃对方……”

    “陈先生身形稍小,其貌不扬,属于那类丢在人群中找不到的。他是湘江人,普通话说的不好,结结巴巴,没什么人能听懂。课讲的急了,方言涌出,乡音浓重,学生听的莫名其妙,便在下面大声笑闹。

    时常拿他打趣,调皮些的,便模仿他说话,逗得许多师生前仰后合。

    他是温和的性子,并不如何在乎,自己也在一旁微笑。那个时候,学生们都说他没学问,只知讲‘鸟语’。还是一个意外的机会,我们班去打扫图书馆,发现了成排的著作,都印着他的名字……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个乐趣,找名字。

    越找越多,校长的,王老师的,小李先生的……发现图书馆里有好多他们的著作,还有些是纯外文写的。如今想来,当然是格外的激动,自己竟生活在这些人周围,总感觉有点梦幻。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觉得挺有趣……”

    “校长是个女人,倒不是如何刻薄,但大家都很怕她。整天冷着脸面,学生走过,都要屏住呼吸,担心引起她的注意。她极爱花朵,见了之后,心情便非常好,会难得地露出笑容,非常神奇。

    于是,那些犯了错的学生,常常连夜上山,采摘花朵。当校长第二日走进办公室的时候,花香扑鼻,眼前五颜六色,缤纷灿烂,满屋都是花朵。本来可能要打手心的,也就变成了几句温和的训斥……”

    秋枫书院的主力教育人员,依然是年轻的学子。

    但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年有大量学者进山修养,治学之余,常在校中讲授些东西。不单是学者,作家,诗人,思想家,艺术家……也都涌了进来,书院自然来者不拒,能收的都收下来。这样一来,山间的氛围自然变了,吸引他们的本是秀丽风景,而他们来了之后,形成的人文环境,又足够吸引下一批人了。

    这样,也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使每所书院,总有一些大神坐镇。

    当然,对于他们的教育学生的水平,还是存在许多质疑的。年轻的老师们,就一直比较反对,常对学生说:“他们的功底深厚,自然是值得尊敬的,但大家能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出于尊老的礼貌,逢着他们的课可以听一听,听完便忘了最好……”

    这样的说法,有些戏谑,多是出于开玩笑的目的,但确实有些实际上的根据。由于简略,也就显得草率,研究人员的看法是这样的:“教授学者入山,对小学生来讲,并没什么影响。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他们讲授的课程,往往艰深,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

    倒是年轻的教师们,受益颇多,遇着自己学业上的问题,可以多加请教。所以,他们进山,说是为了小学生,倒不如说是为了年轻老师。

    当然,也不是所以学生都不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