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史大纲

    第九章 国史大纲 (第2/3页)

人也不在少数。学界的反响最为热烈,纷飞的文章,第一时间见诸报端。

    “此书首重政治制度,次为学术思想,又次为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为最下层的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的结构,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的干柱。在具体阐述时,并不是刻板、机械地、作教条主义的图解,而是在客观中求实证,抓住各个历史时期突出的变化,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

    张斯似乎创建一种新的体例,在华夏史学著作中尚属首次。单是以此而言,也是一份不小的贡献。至于其中内容,更是引人入胜,读之忘时。初次见那引论,不禁被激的心潮澎湃,热血涌起。

    国人著史,读史,所谓何来?

    以往的时节,民众误会丛生,最易评判华夏历史。这在翻书之前,已带了有色眼镜,很难得出真正的好处。既是华夏的国民,确实要有相当的‘温情与敬意’,如此才能体会古人的种种,得出发展的轨迹……”

    “这又是一部杰作,难能可贵。

    张先生讲史出身,对于史学有了解,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有这般功底,却出人意料。无论《品三国》,或是《明朝》,都是演义成份居多,实际说来,并无多少学术价值。《大纲》则一改风格,笔力厚重,令人心折。

    于古代政治制度,思想变革,下了极细腻的功夫,论证其起源流结局。诸多创建性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对错暂且不论,却实实在在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样成熟连贯的著作,在近来是绝无仅有的……”

    “有这样的作品,张斯已迈入史学大家的行列。

    建国以来,华夏的通史,倒是出了几部。也是洋洋洒洒,结构恢弘,取得过一定的成就。但受教条的限制,思想硬化,颇多粗陋错误的观点。民众受其影响,也产生同样的想法,实在是件可痛恨的事。

    《大纲》走的是另一种路,全不受套路束缚,写的极为自由客观。这大概便是‘野狐禅’的好处吧,不必接受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条。在我看来,《大纲》是华夏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应该作教科书使用……”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华夏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翻阅起来,倒不是如何困难,却也受了不少指摘。

    “近来有许多人推崇《国史大纲》,令人不解。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部精深的著作,现今随便一个历史的博士生,都可以写出来。论述过于散漫,偏于个人化的色彩。尤其用语,依然是张斯惯用的浅白文言,到了现今的年代,却不写正规的语言,实在奇怪。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其中情绪化的痕迹很浓,可以很清晰看出作者的倾向。

    写历史贵在客观理性,岂能将个人的情感夹在内?单以此点论,张斯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作者。可能是以前讲史的坏毛病,带到了学术上来,总显得随意。我不支持大家看这样一部著作,很容易搞混是非……”

    倒是说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