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

    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 (第2/3页)

 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张斯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不过张斯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张斯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张斯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张斯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

    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张斯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张斯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

    专业性的论文,新鲜出炉,五花八门。

    有极力赞赏的,也有不少批评的,可谓毁誉参半。但《万历十五年》毕竟在史学界产生了影响,尽管与《国史大纲》相较,尚有些距离,但却比《明朝那些事儿》强的多。因为《明朝》连载,或是出版的时候,虽然议论纷起,也都是民众的行为,却并不涉及史学界。

    当然,这三本书,各有利弊,也不能片面的看待。

    “若论盈利,在张斯的史学读物中,以《明朝》为最,七卷的书销售以千万计。其火爆的程度,至今尚未见着能与之匹敌的著作;以经典的程度而言,《万历十五年》更胜一筹,《明朝》的热卖,只在两三年内便消逝了,《万历十五年》却是持续三十年的畅销书,更改变了华夏人的阅读方式,影响深远。

    至于《国史大纲》,除了专业人士,或是极为喜爱的人,很少有读者买。它的销量,在张斯的著作中,显得十分可怜。但每年均有印刷,引用率极高,属于大师级的著作,尤其前面的导论,更是华夏每位学历史的人,可脱口而出的……”

    ————引自《现代文学史话》

    《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在华夏图书界还是颇有影响的。

    由于张斯的号召力,加上书本身的质量,到书店购买的人极多。销售势头良好,数字一直在攀升,成为本年最畅销的书之一。尽管与《明朝》的火爆相比,略显不足,但在评价方面,却超了很远。

    各类图书的排行,一无意外,都将它列在了榜首。

    由大陆而香港,又香港而台湾,进而是整个亚洲……史学界多少受到了些影响,民众的购买力也表现的很强大。凭着张斯平日的声望,大家对他的书,有种盲目的信任,在没有多少评价的时候,已经纷纷购买了。

    与此同时,《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也开始在西方登陆。

    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它本身就是英文写就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黄仁宇初出版时,遇到了许多挫折,因为风格有些特殊,被人数次拒绝。张斯倒是没有这样的疑虑,一方面,《国史大纲》的成就摆在那儿,大家对于这部新作还是很看重的;另一方面,由于《明报月刊》的影响力在增大,张斯水涨船高,在海外华人学者中也是声名卓著,故而有许多人愿意奔走,为他帮忙。

    出版不久,便获得了美国国家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还吸引了西方评论界的注意。

    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又掀起一阵不小的热潮,尽管普通的民众,对于这个奖项并不了解。但总归是件好事,华夏人能得此荣誉,值得庆贺。带来实际的影响,便是销售短期内大幅度飙升,立即冲进了大陆畅销书排行的前十名。

    “西方人对于张斯的认识,起初是存在分歧的。因为他一次出名,是因为侠肝义胆,独力对抗政府事件,成为年轻人的偶像;第二次出名,是由于电影《活埋》的上映,许多Cult片迷成了他的忠实粉丝;第二次出名,则是由于《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在西方评论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他的三种身份:侠客,导演,学者。

    关键则在于,这三种身份,吸引着不同的人群,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并不很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的认识,处于分裂的状态。有时候,两个人同时谈起他,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