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

    第三十一章 管锥之书 (第2/3页)

曾经说过,《大叔》若是分开拍,将出现三部经典。但是由于对手太过强大,他只得将精髓揉在一块,以使得通篇**迭起。就是凭着这样的节奏,硬生生地与好莱坞大片碰撞,火花四溅。

    在都市动作的题材中,这部电影成为了一座高峰,无论剧情或是动作,都难以超越。人们也一再引用它的场景与题材,向张斯致敬。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动作电影都陷入了它的风格中,无法自拔,却又跨不出那样的高度。追求实战,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直至《英雄本色》的出现,才树立新的美学标准。观众也是第一次见到,枪战可以那样的绚烂。

    无独有偶,在张斯叙述中,《英雄本色》同样是几部精髓的糅合。有人曾见过他的故事大纲,眉批上写有《喋血双雄》《变脸》《辣手神探》等字眼,那大概就是原先想写出来,却不得不揉搓在一起的电影吧。

    如今还能想起,藏在花盆里的枪、破碎的圣母像、飞舞的白鸽、教堂里莹光摇曳的蜡烛……当枪声响的时候,却是如此美丽,就像一首绚烂已极的诗。”

    ————引自《华语电影三十年》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最先停下了脚步,在北美的票房终结了。

    尽管评价极高,甚至还在其它两部之上,但场面毕竟太小,单纯的语言,吸引不了太多的观众。即算如此,也有过亿的票房,这还仅仅是北美地区的。专业人士预计,它的全球票房大概在三亿左右。

    《银河之战》若是这个成绩,自然无话可说,能否赚钱都是个问题。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可是张斯在“拍片间隙”弄出来的,演员是自己的朋友,机器与工作人员都是现场的,大家边休息,边拍摄,不知不觉中就做完了。

    所以说,这是一部没有成本的电影,票房分成多少,就盈利多少。现在再算一算,就知道是多么恐怖了,三亿元……而且还是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算是《大叔》的话,可能最后也没有这样的成绩。

    当然,三亿美元并非张斯所有,他能拿到三分之一,就非常了不起了。北美的票房属于送给了别人,其它地区则要经过院线分账,拿到手的与总票房相比,确实会少很多。

    而最终的成绩,定格在了三亿五千万,比预期高上许多。

    这里有华夏内陆民众的贡献,并且与张斯近况有关。

    本来,内陆的情况与北美相似,在《银河之战》与《大叔》的强势阻击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票房开始缩水。一日比一日少,这样一部需要细心体会的电影,既比不上《银河之战》的辉煌特效,也比不上《大叔》的猛烈情绪,被挤出排行也在意料之中。

    而就在这最后的时刻,它却来了此逆袭,硬生生将票房提了一大截。尽管仍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但那高绝的成绩,已够其他人汗颜了。这毕竟只是一部没有成本的电影,只要是一个不差的数据,就意味着辉煌。

    那么,这最后的逆袭,是如何造成的呢?

    这与张斯的近况相关,随着《大叔》的成功上映,他手中的事情交代完毕,终于可以休息了。而按照以往的惯例,在清闲的空档,若没有其它事烦扰,他大概会有新的书作出现。果不其然,但它悄然登载的时候,竟引起了一阵轰动。

    《国史大纲》已经完结,新书正是抵它的空缺。

    “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这是后世人的总结,说的是此书的特点,还是颇为准确的。

    书名很别致,有两句解释: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这部著作,正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

    钱先生的学术著作并不多,寥寥几部,但都是极为惊艳的,《管锥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他本是才气纵横的人,所学又广,读书之多,天下堪与匹敌者,真举不出几例。如此一来,这部著作就显得特别了,因为它显示出了著作者的自身特点。

    首先是笔记题材,文言写就,这倒没什么好说的,《人间词话》也是如此。但它贯穿了文、史、哲数个领域,创建颇多,才力之雄伟辽阔,令人惊骇。《人间词话》受制于篇幅,又是专谈宋词,在这方面体现很少。

    言语精炼,一击而中,其犀利程度,非常罕见。阅读之人,常有一种感觉,捧着这样的著作,不愿略过任何一行文字,因为那极度简短的概括性,告诉大家,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真知灼见!

    由于博闻强识,多种西方语言,随手引用,条理清晰,一望而明。这样在多种文化中穿越,来去自如,令其他人羡慕,也令他们难堪。因为即算是专业人士,在他的才学面前,也浅薄的很,读起来并不顺利。

    至于普通的读者,就更不必说了,很多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天书”。

    而就是这样一部“天书”,在坊间引起了轰动。随着登载的内容增多,学术界首先热闹了,人仰马翻,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因为一些已有的结论,逐渐被推翻,只寥寥几句,竟不费吹灰之力。

    他们对张斯早有重视,但如此惊慌失措,还是首次。

    这还只是学术界的影响,一般的读者与他们共同的感受,则是此书实在是太驳杂了,宏大宽广,仿佛没有边际。不提那些惊人的观点,单就其中的引述而言,简直把人吓坏了。上面也曾提到,涉及的著作家,有四千余人,引述的著作,有上万种!

    许多人目瞪口呆,这得需要多大的才力……

    随着专业人士的解析,观众也逐渐了解到。书中提及的许多著作,是早已散失,或是藏在哪个被人冷落的拐角处,实在生僻的可以。翻阅典籍,根本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