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宸问对(中)

    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宸问对(中) (第3/3页)

天可汗,总不可能把高句丽那几百万人全部杀光吧。

    那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也无法从高句丽人中甄别,谁会效忠大唐,谁会叛唐。

    所以开疆拓土听起来很威风,但征服土地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长久的保持大唐的存在,保持治理,并将新拓之土完全消化,成为大唐一体。

    才一个更严峻和长久的课题。

    苏大为与李治的谈话到现在,其实双方都很清楚,这并不是一场属于“家人”的闲谈。

    而是属于“君臣问对”。

    苏大为做为执掌百济熊津都督府的都督,这两年都在镇守百济,立下汗马功劳。

    从某方面来说,他会比打下百济的苏定方,比打下高句丽的李勣更了解三韩之地。

    毕竟论前两者只是在半岛作战,而苏大为有长达两年的治理经验。

    李治也急需从苏大为这里听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助他牢牢握住这块飞向大海的半飞地。

    减少半岛的叛乱,减少唐军的精力牵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这两人之间,君臣的对话,绝非表面上那般平静。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潜藏。

    首先就是苏大为的话,表面上只是在说自己镇守百济发生的事,但实则已经提了许多意见。

    比如唐军在百济只有一万人。

    这点人,想镇住人口百万的百济,简直是一个玩笑。

    再比如,就这一万兵马,居然还粮草不继。

    这是打谁的脸?

    最后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亲冒矢石,冲杀在第一线,亲自率军去偷袭高句丽的粮草重镇买召忽。

    再比如,百济的百姓,衣食不继。

    为何不继?

    劫掠太重。

    为何劫掠太重?

    这又牵扯到唐军府兵的待遇问题。

    朝廷对府兵的奖赏太薄……

    可以说,苏大为虽然没有主动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话有话,仔细一品,这里面处处都是问题。

    而这些问题,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这些话,显然不是苏大为临时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过借着这次机会,以隐晦的方式说出来。

    他已经不是二十岁的年纪,遇事沉稳了许多。

    在说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笔,李治纵然不满,也难迁怒于他。

    现在苏大为已经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转达了,就看李治反应。

    李治会说些什么?

    会如何反应?

    苏大为现在还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聩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进取,一直开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旧光芒万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胜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么?

    苏大为看向李治。

    这位大唐的天可汗,脸庞隐没在香气烟幕里,若隐若现,晦暗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