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百家?(上)

    第四百章:百家?(上) (第2/3页)

赋、词……好像也不对啊,那是儒家的价值观,其它学派讲的好像是能对治世安邦有用。要么就是能改善生活,要么是能使庄稼长得更好。要么是能强军盛武……‘精’神文化似乎不是那么讲究?

    “奇怪了,氏族名家,谈天说地的时候爱引用《诗》,那怎么会对创作诗赋那么排斥?”吕哲是剽窃完曹‘操’的《短歌行?其二》才发问。

    一同在宫城城楼之上的人不少,他们是陪着吕哲在大冬天专‘门’来吹冷风,一个个冻得是嘴‘唇’发紫。

    关于诗,叔孙通是在在场众人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不是说叔孙通德高望重才学惊人,而是其他人对这一方面压根就没去想过,儒家对这方面真的相对比较有研究,毕竟儒家学派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靠记录各国的《诗》吃饭。

    没胡说八道,‘春’秋时期还没有儒家学派的时候,各国的《诗》就等于是历史,记载了秦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记载了卫风描述美男子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一类关于“伊人”“苗条淑‘女’”之类的《诗》多不胜数,更有“岂曰无衣”等等的《诗》在描述武士。

    “诗是很神圣的事情,每一诗都是一段历史。历史怎么能和一个人见到什么抒发情怀的时候相比?”叔孙通冻得浑身都在抖,可是他的脸庞很严肃。

    吕哲还是不太懂,不过叔孙通再往深处说,变得似懂非懂了。

    原来‘春’秋时期鲁国就是专‘门’干记录历史的,每一首诗都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变化,诸国发生了什么事记载起来就是一首诗,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变迁,那么关于那个国家记录起来的《诗》就会产生文风上的变化。

    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代的秦人,那时候的秦国还是偏西小国,武力不强且被山东诸国视为西蛮,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仇”的秦国则是在奋发图强,渐渐成为雄视诸国的武力强国。

    “诗既历史?真是令人有很多想象的时代啊!”

    吕哲似乎搞错了一件事情,记录《诗》那是因为鲁国本事周室的史官,史官当然是会记录很多东西然后收藏成书室。孔子当过鲁国的图书馆管理员,既是老子曾经的职业,这里诞生了所谓的儒家。

    孔子比老子可就厉害多了,老子这个图书馆管理员看多了书悟道,孔子直接就是把图书馆当成自己教派的根基。一个只是看,另一个直接无论从实体还是‘精’神体全变成了自己的,哪个比较厉害?

    诗在现在的人看来无比的神圣,那是因为诗里面充满了厚重的历史,而不是某个人看到了有什么情感就直接给创作。简单的说就是,诗既历史,而不是一种风雅有趣。

    吕哲开始‘迷’惘了,那就是说,儒家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教派的根基也是别人的,所以最后演变成“子曰”个没完,就没有一句话是自己说的,想说什么就是复制张贴?

    叔孙通脸‘色’不是发紫,而是变得发青,他是儒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