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长安

    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长安 (第2/3页)

农耕用地也就多,看看水系地形大概就能明白。这里的地形很明显适合再开挖建设一条渠,开发新的产粮地。古时候只要是有一个“渠”,基本上就是属于人工挖掘而成。并且一定是关乎到农耕用水。

    很多人听到张良的话都是蹙眉,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这点,可是也只有张良直言而谏。

    关中有粮仓,第一粮仓就是郑国渠周边,涵盖近千里面积的产粮地;第二粮仓就是后面由汉室挖掘新建的渭渠,位置就在轵道往东的渭水边上;另外还有多处人工开掘的水渠,如成果渠、灵轵渠、六辅渠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增加产粮地而先后修建。

    民以食为天,可以吃饱才能使得民心不乱,民心安定国家自然就稳定,显白的道理只要有点见识就能体会得到,那么产粮地的增加重不重要?

    “帝国南疆多有粮仓大地,近些年中原、关中等地的粮食大多是从南疆运输。”张良一脸的诚恳,说道:“可是关乎运输总会有所损耗,各地农田能增加一些总是好的。”

    张良说得在理吗?没人能说张良说的不对。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看起来有益的事情也不是真的有益。

    一个国家的地皮很广,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既是所谓的“天下苍生”。国家的统治者会进行规划,许多时候是根据执政需要来对某件事情来确认是否该做,不是那件事情做了有没有好处。

    同样一件有益的事情,可是不符合当前的执政需要,国家哪怕是明知道那件事情做了会有益,可是为了大局布置仍然会选择性的无视。

    帝国中枢不知道产粮地越多越好吗?他们不是傻瓜,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点。可是对于中枢来说,他们考虑的不止那么简单。

    国家财政不行的时候,选择哪里基本是要看迫切性,但是财政充足却依然也是有选择性,限制但不包括地区和更复杂的事情。

    中原、关中、燕地、乃至于是很多新的占领地。帝国在各个地方的统治基础都不一样。如帝国最先持有的南陵是统治最为稳固的区域,后面辐射到长江流域各个郡县,因为这些地方的统治稳固,中枢想要开发的时候必然是选择该些区域。

    民心归附。统治稳固,等等一些因素才会让中枢觉得有开发的基础,乐意投入更多的财政,与民互惠也好,增强国力也罢。都是需要统治稳固作为前提。

    中原和关中等地方国家有在建设吗?有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可是并没有投入额外的资源开发新的产粮地,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中枢觉得那些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至少是还比不上已经纳入统治的长江流域等地。

    增加产粮地固然是好事,可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统治不稳固的地方产粮地多,那要是这些地方发生反复,投入巨量资源的建设先不谈会不会被战火摧毁,叛乱势力占领这些地方之后,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产粮地岂不是成了他们抵抗帝国的资本?

    将南方几个地区建设成为粮仓。北边各郡依赖于南方提供的粮食,那是建国之初就已经制定下的国策。这条国策会持续多久时间并没有上限,需要中枢来评估各地的民心归附情况,也是需要评估统治的稳固度,然后中枢才会考虑投入新一轮的资源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

    张良久在中枢,虽然无法参与一些核心国策的商讨,可是以他的聪明才智不该没有领会这点。那么他提这个开头是个什么意思?其实是他有心想要为家乡争取一些福利,关中的一些建议不过是一个“支点”,用来撬动国策的松动。

    “向西挪动三十里便是阿房宫的地址了。”吕哲不知道有没有察觉张良的用意,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那便挪动吧,少了浐水还有潏水,也可以将陪都长安选择靠近渭水一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一众人等眼睛一直是盯在山川舆图之上。听到吕哲拿出最后的决定,不管心里是在想什么都是露出笑容。

    阿房宫的地基建设范围太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